本文作者:访客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是否仍构成逃逸?

访客 2025-07-18 21:39:40 5205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仍可能构成逃逸,逃逸行为不仅涉及逃逸时的行为,还包括逃逸后的态度和行为,即使逃逸者后来自首,也不能完全消除其逃逸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自首可以作为量刑的考虑因素,但不影响逃逸行为的认定,对于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建议立即报警并承担责任,避免采取逃逸行为造成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以下是您提供的内容,已严格按照原有信息进行整理,**保留所有 `

` 标签、`

` 标签,并去除 `
导读:
` 及其对应的 `
...
` 内容,未作任何增删或改写**: ```html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还算逃逸吗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确实还算逃逸,相关规定具体如下:

  1.逃逸行为的定义是,肇事者在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驾驶或遗弃涉事机动车逃离现场。这一行为的核心在于逃避法律责任,与之后是否自首无关。

  2.自首,即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虽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并不能改变先前逃逸的事实。

  3.自首是对后续行为的肯定,而逃逸是对先前行为的定性,两者并不矛盾。

  因此,即使肇事者在逃逸后选择自首,也依然会被认定为逃逸,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根据相关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交通肇事逃逸后如何赔偿?

  交通肇事逃逸后的赔偿问题,主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当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时,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若保险赔偿不足,则按照以下规定进行赔偿:

  1.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若双方都有过错,则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1)若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则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2)若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则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3)若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也需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找法网提醒你,若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哪些情形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以下情形不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并达成协议,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这种情况下,由于双方已达成协议,且留下了联系方式,因此不构成逃逸。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这种紧急情况下为了抢救伤者而离开现场的行为,也不被视为逃逸。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这种情况下,离开是为了筹措医疗费用,且得到了伤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因此不构成逃逸。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由于受伤需要救治,这种离开现场的行为也不被视为逃逸。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的发生,因此不构成故意逃逸。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这种为了保护自己人身安全而离开现场的行为,同样不被视为逃逸。

``` 如需进一步调整格式(如去除空白、缩进等),请告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