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创始人来自港科大!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 落地 每cm²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

访客 2025-04-18 09:26:10 18752
创始人来自港科大!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 落地 每cm²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摘要: 4月16日消息,戴盟机器人今日发布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多维触觉感知五指灵巧手DM-H...

4月16日消息,戴盟机器人今日发布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多维触觉感知五指灵巧手DM-Hand1、便携穿戴式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DM-EXton。

创始人来自港科大!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 落地 每cm²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

其中,DM-Tac W每平方厘米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远超于人手每平方厘米240个感知单元,相当于目前最密集的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数百倍。

如果说 DM-Tac W 赋予了机器人精准的触觉感知,那么DM-Hand1则赋予了它们类人的"灵巧操作"能力。作为一款类人手部结构的新型末端执行器,DM-Hand1 具有丰富的自由度,结合力位混合控制算法,可模拟人手实现精准的抓取操作。

据悉,在保证高分辨率的基础上,戴盟突破性地将传感器厚度从几厘米缩小至几毫米,可轻松将其部署在人类指尖大小的空间,微型化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灵巧手的手指厚度。

创始团队来自香港科技大学

据芯传感了解 ,戴盟机器人(Daimon Robotics)成立于2021年,由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煜博士与其学生段江哗博士联合创立,专注于具身智能与触觉感知技术的研发应用。

业务围绕仿人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构建了“技术+硬件+解决方案”的全链路布局,其核心产品包括面向工业、服务、医疗等场景的Sparky 1系列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集成AGI与LLM,支持自主学习与跨领域任务处理,并配备基于光学触觉传感器的五指灵巧手,可完成焊接电路板、滴试剂等精细任务,操作成功率较传统机器人提升20%以上,同时具备33个自由度、单臂伸展70cm、双臂最大负载10kg及14.5km/h的移动速度;

此外,戴盟还推出了全球首款毫米级厚度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基于光学传感的仿生五指灵巧手DM-Hand1以及适配主流机器人本体的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DM-EXton,分别具备多模态信息感知、复杂抓取动作支持和大规模场景数据采集能力,全面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其中,DM-Tac W每平方厘米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远超于人手每平方厘米240个感知单元,相当于目前最密集的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数百倍。

融资历程:

2023年9月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昆仲资本独家投资)。

2024年11月完成两轮亿元级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鼎资本、国中资本、联想创投等,资金用于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政府合作与政策支持

2025年3月:戴盟参与制定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提出的“多模态感知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被纳入政府规划,获政策高度认可。

创始人发声:CEO段江哗在深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座谈会上建议采用高分辨率视触觉传感器构建具身操作大模型,与行动计划重点任务高度契合。

差异化打法 “不做整机”

从戴盟机器人的产品迭代路径中不难发现,其当前战略重心并非直接参与整机市场竞争,而是致力于为产业链下游合作伙伴提供技术赋能型解决方案。

正如戴盟机器人CEO段江哗在媒体访谈中所阐述的:"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单纯强调整机生产能力已难以创造差异化价值,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应回归技术本源,聚焦于核心技术在产业生态中的渗透力与支撑性。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鉴,掌握电池、芯片等关键技术的供应商往往展现出比整车制造商更强的市场话语权。"这一战略定位,凸显了戴盟机器人通过技术输出构建产业生态的深层布局。

戴盟机器人在产业生态构建上采取全链条协同策略:资本层面,通过引入金鼎资本、昆仲资本等战略投资,强化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微型电机)的供应链韧性;制造端,与联想形成深度协同,依托其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实现部分生产环节的品控升级与效率优化;而在市场应用层面,则着力推动标准化灵巧手产品向酒店、医疗、零售等多元服务场景的渗透,通过技术赋能驱动产业价值链延伸。

段江哗曾表示,触觉传感器领域在人形机器人之前已有几个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如按键、汽车座椅,但整体较散乱,公司的技术路线与以往的技术路线相比有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做具身智能触觉传感器叫得上名的厂商已超过20家,很多是从科研界出来的。

除视触觉外,触觉传感器的原理还有电压、电阻、电容、电磁等。各家触觉传感器厂商目前走各种路线,还未有最主流的路线,但随着赛道热度上升,有业内人士预计路线也将分出优劣。

智能传感器如何在增量市场精准抓住机遇?

当特斯拉用8个摄像头替代人眼,当华为手表能读懂您的血压波动,当城市路灯能“嗅”到空气质量?一场静默的“感官革命”正在重塑世界!

新能源车渗透率超40%,单车传感器用量达30余个,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需求激增,2026年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350亿元;老龄化加速催生医疗传感器需求,如植入式血糖监测传感器成本将降至50元/片;工业传感器国产化率从30%提至50%,压力与视觉传感器需求爆发,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800亿元。

那么,如何在增量的市场中抓住机遇?产业链上中下游又应该怎样布局?市场上有哪些新方案?如何构建新生态?基于这样的背景,在6月18日IOTE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上,将会有一场“智能传感器生态研讨会”为您详解市场现状和趋势。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