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创星李浩:收获下一个颠覆性创新机会 | 投资人:快答2025

前言
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科技、文化、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回望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震荡。疫情、战争、经济衰退、地缘政治……这些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运行规则。然而,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5年,作为投资人,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更能深切的感受到春江水暖。站在产业前端,立在创新前沿,投资人对于已经到来的2025有着什么样的期冀和见解?
我们邀请了多位顶尖投资人,将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经济、投资的路线图。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投资人:快答2025》系列报道第八篇。
农历新年之后,刚刚开工的中科创星开始深度研究DeepSeek。这家投资早期硬科技的项目,曾在智谱非常早期的阶段就完成投资。如今,在DeepSeek的席卷之下,整个创投行业似乎不再平静。而作为大模型最早一批下注的投资机构,中科创星也在不断迭代自身的认知。
“排除DeepSeek自身对资金的考虑,有一个核心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相信我们中国能做出原始创新的东西,这是深层次的原因,所以错过颠覆式创新就是大概率事件。”谈及整个创投圈错过DeepSeek这一问题时,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表示。
而对于中科创星而言,长期扎根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反而对创新领域投资布局较多。过去,中科创星在光子芯片、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不断布局,为的就是收获下一个颠覆性创新的机会。
李浩介绍,今年,中科创星继续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AI大模型、上游算力、AI Infra(基础设施)、数据获取,以及AI应用等方向。
在具体项目的要求上,中科创星更关注核心技术的能力,“我们还是更关注从0-1的原始创新,投资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想象空间大、团队创新能力强的硬科技早期项目。”
以下为融中财经对话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的采访实录,以飨读者:
融中财经:如何看待梁文锋,王兴兴这些年轻企业家的成长?最欣赏的创业者有哪些特质?
李浩:我觉得新一代的青年创业者是比较纯粹、勇于追梦,且比较执着的,他们更注重长期成就而非短期财富。当然因为他们解决的是更难的问题,所以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梁文锋、王兴兴是这一批人中比较幸运的,已被大家广泛知晓和肯定,但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有大量兼具科学家精神和商业嗅觉的创业者正在自己深耕的方向上不断创新、突破,这些人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未来也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
融中财经:对于舆论所指的投资界错失DeepSeek的投资,您有什么看法?
李浩:在我看来,错过颠覆式创新本来就是个大概率事件。排除DeepSeek自身对资金的考虑,有一个核心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相信我们中国能做出原始创新的东西,这是深层次的原因,所以错过颠覆式创新就是大概率事件。中科创星因为长期扎根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对技术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在颠覆式创新领域的投资布局还比较多,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机构能加大对颠覆式创新项目的投资,合力打造能涌现颠覆式创新的生态。
融中财经:2025最看好哪些细分赛道?什么样的项目值得投?
李浩:中科创星还将继续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AI大模型、上游算力、AI Infra(基础设施)、数据获取,以及AI应用等方向。此外,光子芯片、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也将涌现新机会。项目选择上,我们还是更关注从0-1的原始创新,投资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想象空间大、团队创新能力强的硬科技早期项目。
融中财经:投资行业下一个10年机遇在哪?最基本的投资逻辑是?
李浩:中科创星一直以来以打造“中国科技创业之星”为初心,投资策略没有调整过。我们认为硬科技不是一个风口,而是一项可以长期干下去的事业。我们始终围绕“物质、能量、信息、空间、生命”五大方向进行布局,去投资能产生正外部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信息领域,我们看好光子技术为基础的相关技术,例如光(量)子计算、光互连和AI等;在能源领域,寻找能够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技术,例如钙钛矿以及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在内的相关标的;在材料领域,重点关注材料的多元性能融合,例如高分子、碳纳米和超导材料等;在空间领域,持续关注智能化、高速化和具备战略意义的技术方向,例如卫星、火箭、eVTOL等方向;在生命领域,则会关注延缓衰老和克制癌症疾病等重大前沿技术,例如mRNA、基因编辑和再生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