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手阿浩被“骂上热搜”,连带“坑”了仁和药业

当医药界“贴牌大王”遇上“野路子”主播...
作者 | 张语格
编辑 | 趣解商业消费组
“吃仁和瘦了80斤”“不是吃仁和瘦的咋办?出门死、死全家。”在快手“阿浩 不忘初心”直播间里,主播激动地介绍着仁和药业的一款减肥产品。
顶着“大胃王”的名号、坐拥近2000万粉丝的“阿浩”,每次开播都会带着几个女主播,一边暴食、叫喊,一边展示使用仁和减肥产品后的身材变化。阿浩的直播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反感与不适,4月16日,#主播靠暴食和擦边卖爆减肥产品#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纷纷质问快手平台“这种人怎么还不封杀?”
01.低俗直播卖减肥药,快手再引众怒
阿浩在快手凭借“大胃王”人设走红,日常直播基本都是通过大口吞咽食物、暴饮暴食,以此吸引网友眼球。在直播间中,曾上演过女主播一分钟吞咽50多个饺子、20分钟内吃下30个毛鸡蛋的场面。
图源:快手截图
而为推销其带货的“仁和左旋肉碱”减肥药,暴食之后,女主播们通常会一次性吃下几粒减肥药,然后露出腹部,展示自己皮包骨的身材;主播阿浩在旁边推销减肥产品,声称其团队女主播都是通过服用该产品保持身材。夸张的是,女主播会拿自己和家人发誓赌咒,以证明产品的真实性。
图源:快手截图
暴饮暴食推销产品的同时,直播间还存在一些擦边低俗的表演行为。有网友注意到,之前该直播间出现过擦边的表情和动作,还有连篇的脏话以及对肥胖人士的羞辱;这些行为,同样引发了诸多网友的不适和反感。
在社媒体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曾多次举报“阿浩不忘初心”快手直播间的低俗行为,但几乎没有什么用。“从去年开始举报过好多回,平台无反应,数他直播间最低俗”“一点用都没有,见一次举报一次,简直低俗至极”。
有媒体报道,在2024年下半年,该直播间至少七次被平台给予警告处罚,原因均为直播内容存在不当言行或违规行为。今年4月7日,一位山东网友表示举报成功,理由是直播间存在违规行为;不过,“阿浩不忘初心”的直播权限被短暂封禁,仅仅一天后,其直播便恢复正常。
不少网友质疑快手平台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并要求平台尽快封禁这类低俗账号。有网友表示,“平台烂透了,这么丧心病狂卖减肥药,利用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扭曲三观的直播竟然还没被封”,甚至有网友质疑快手与阿浩“沆瀣一气”。
图源:快手截图
此次引发争议上热搜后,主播阿浩和快手平台方面均未回应,也没再开播;快手平台当前显示,其过往的直播动态无法查看,“阿浩不忘初心”主页的短视频账号已清空所有作品。
事实上,这不是快手第一次因为惩处动作缓慢被吐槽。就在去年12月,快手4000万粉丝达人“祁天道”,直播时用竹签捅女游客屁股,引发众怒,快手最初只给予祁天道15天直播权限的封禁,后来在大量网友的不满声中才将其账号永久封禁。
02.暴利的减肥药,功效遭质疑
低俗一直是引流变现的利器。数据显示,阿浩带货的这款“仁和佐宁牌左旋肉碱荷叶茯苓胶囊”胶囊价格188元/3盒,直播间价格为149元/3盒,销量已经接近一万。
据媒体“新黄河”报道,“阿浩不忘初心”直播间最近30天直播带货“仁和左旋肉碱”64场次,销量3.84万单,销售额575.07万元。此外,阿浩还在直播间多次表示,自己销售仁和牌减肥产品已有三年半,一共卖了2185万单;如果按客单价149元计算,2185万单意味着其销售额高达30多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利润空间高得惊人。“新黄河”记者以采购为由,从该款胶囊的生产商家销售人员处获悉,同款产品的出厂价格约为7元一盒,包括贴牌和包装费用;也就是说,售价149元的3盒的减肥产品,成本仅21元!
图源:快手截图
为了推销如此暴利的产品,阿浩团队自然十分“卖力宣传”。
仁和的这款“减肥胶囊”,外包装明确提示,“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不过,阿浩直播间却将这款胶囊夸出了“神药”的效果,不仅说胶囊没有任何副作用,还表示只要年满14周岁,不是孕妇哺乳期都可以吃。
然而,“趣解商业”注意到,产品禁忌明确提到不适宜人群包括少年儿童、孕妇、乳母、慢性腹泻者,有腹泻反应需要立刻停用。
在快手上,有不少购买过阿浩带货的这款仁和减肥胶囊的消费者表示,吃完一盒后一斤都没瘦,甚至还出现了腹泻或月经推迟的情况。社媒平台上,也有不少消费者提出该产品并无效果,有网友表示“一点儿用没有”“虚假宣传”。
图源:小红书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药品不被直播带货所允许,但保健品可以;不过,保健食品一直都是直播带货违规、擦边的重灾区。除了阿浩,不少主播带货保健品时都过分夸大产品功效;为了规避审查,还会将病名的汉字拆分成偏旁,或者用英文表达。
去年11月,小红书达人“麦琪啦”曾上架了多款保健品,直播时通过话术暗示这些产品可治疗肿瘤等疾病,用“那个尿,某毒,某什么症”来暗示“尿毒症”,用“CA”指代“恶性肿瘤、癌症”;然而,“麦琪啦”直播间的多款产品均无药品相关标识,也就是说该产品并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也不具备药品的功效。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的十起民生领域违法广告案例中,多个案例与保健品虚假宣传疾病治疗功效或保健功效有关。
4月18日,为引导直播电商经营主体依法合规经营,震慑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发布一批直播电商领域典型案例,其中也包括快手头部主播辛巴的“辛选集团”虚假宣传案。辛巴及其徒弟“蛋蛋”在快手直播间在推广某品牌“酵母调制乳粉(免疫球蛋白型)”、某品牌“艾草三伏贴”等商品的过程中,存在夸大宣传、虚构商品功能性能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构成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违法行为,被广州市场监管局作出175万元的行政处罚。
图源:微博截图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此前对“光明网”表示,要加快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主播在直播间里面宣传推荐相关食品、保健品、药品内容的法律属性,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同时进一步厘清平台以及平台经营者、带货主播等各方主体责任。
03.保健品、贴牌,仁和药业的“生意”
阿浩在直播中反复强调,自家女主播全是吃这款“仁和左旋肉碱”瘦下来的。
“左旋肉碱”称得上是减肥界的古早网红成分,但它的减肥功效却一直充满争议。据“趣解商业”了解,我国只有5种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左旋肉碱并不在其中。有专业人士对媒体表示,左旋肉碱可以由身体自行合成,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
小红书上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吃完“仁和塑医师款左旋肉碱胶囊”后出现了急性肠胃炎。
图源:小红书截图
仁和药业旗下推出了不少保健品,属于其近些年重点布局的“大健康”业务。
老牌OTC企业仁和药业(000650.SZ)凭借早年间营销红利和敏锐眼光,曾在90年底末、00年代初陆续打造了妇炎洁、儿童感冒药优卡丹、闪亮滴眼液等明星产品;而随着过去十年来国家对于OTC模式的强监管,仁和药业转而加码大健康领域,布局“非药品”的保健食品、健康产品等业务。
2021年,仁和收购了7家大健康领域的公司,开启了“五五规划”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传统OTC板块与创新大健康板块的“双轮驱动”。
保健品市场确实很香。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突破4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大健康”也是仁和唯一还保持正向增长的业务板块。据半年报数据,去年上半年仁和药业健康相关产品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5.33%,占总收入的26.81%。
图源:财报截图
今年是仁和药业“五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然而从财报数据来看,目前大健康产品收入的营收占比与药品仍有不小的差距;想要实现“双轮驱动”,或许仁和还需要再打造出当年如妇炎洁、闪亮滴眼液一般的爆款单品。
然而,仁和药业如今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当有限;其曾在财报中提到,公司药品研发主要集中在大品种的仿制药和国家中药名方上。2024年前三季度,仁和药业研发费用再次下滑,仅有0.23亿元;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11.4%和0.7%。且近年来,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比值也均超过10。
图源:财报截图
研发投入的不足,自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无论是药品还是健康领域,仁和短时间内都拿不出过硬的独家产品;因此,营销和渠道,对仁和药业而言变得至关重要。
近两年,仁和瞄准直播电商的流量,陆续在抖音开出上百个矩阵号。“趣解商业”注意到,仁和直播间力推的保健食品里并没有阿浩带货的这款“左旋肉碱”胶囊,多是面向学生群体的DHA核桃油凝胶糖果、叶黄素软糖等营养补剂。不过,这类补剂的功效在家长群体中一直颇有争议;根据专业科普,DHA更适合帮助婴幼儿大脑神经和视觉发育,但也并不是补的越多越好。
图源:小红书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研发和销售投入“失衡”,“四处贴牌”的OEM模式也是近年来仁和药业身上最大的争议之一。
2019-2021年,贴牌产品几乎稳占营收半壁江山;其中,2021年贴牌产品收入24.5亿元,营收为49亿元。
“趣解商业”搜索发现,“仁和”的贴牌产品品类繁多、五花八门。除了仁和牌的药品,还有面膜、洗面奶、水乳等护肤品,以及祛痘膏、减肥胶囊、首乌生发液等各类保健食品,甚至还有驱蚊花露水、湿纸巾等日用品。
图源:小红书截图
贴牌模式本身并无不妥,不过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直接令消费者失去信任,还会导致企业口碑下滑,严重损害品牌形象。此次阿浩直播间带货的这款左旋肉碱胶囊就是属于贴牌合作的产品。
近年来,消费者对仁和贴牌产品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仁和面临的“信任危机”也在逐渐显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及抖音、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上,关于仁和药业贴牌产品的投诉和曝光层出不穷。
种种曝光投诉都是在提醒企业应认真把控产品质量、重视消费者的反馈。接下来,如果仁和药业仍然不加选择地与阿浩这类低俗主播合作,仁和药业极力维护的业绩和“国民老品牌”的形象恐怕就要危在旦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