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科技巨头保险赛道争夺战:蚂蚁向左,腾讯向右

访客 2025-04-21 21:15:11 9132
科技巨头保险赛道争夺战:蚂蚁向左,腾讯向右摘要: 这是鹿鸣财经第592篇原创文章作者:金德路保险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保险成为一块充满诱惑力和想象力的...

科技巨头保险赛道争夺战:蚂蚁向左,腾讯向右

这是鹿鸣财经第592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保险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保险成为一块充满诱惑力和想象力的蛋糕。

这其中,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保险公司,亦或是初创公司,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但要论底蕴,蚂蚁集团和腾讯的较量绝对是重头戏。从曾经的支付之争、理财之战,到如今的生态竞争,两大科技巨头的较量,总能聚焦全行业的目光。在保险领域,两大巨头同样战事不断。

2010年,蚂蚁联合华泰财产保险首次推出退货运费险,成为中国第一个线上场景险。2013年,蚂蚁金服(蚂蚁集团前身)联合腾讯、中国平安等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2017年,腾讯正式成立微保平台,进军保险代理。看似羁绊且微妙的时间差,背后却是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考与布局路径。

如今,互联网正在颠覆传统保险行业,巨头为流量争执不下的同时,监管也在持续加码,蚂蚁与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究竟如何定义自己的保险业务?在这场竞技之中,谁将成为最终赢家?


基因差异 不同起点孕育的保险生态


尽管都是布局保险赛道,但蚂蚁保险业务和腾讯微保却有着本质差异,其根源在于母公司平台的基因属性不同。

众所周知,蚂蚁集团诞生于电商场景,拥有天然的支付和消费数据优势;腾讯则扎根于社交网络,掌握着用户的社会关系链和行为偏好。这种基因差异,决定了两家巨头在保险业务的入局路径与核心能力。

蚂蚁科技集团重要里程碑(图片来自蚂蚁科技集团招股书)

事实上,蚂蚁的保险业务比大家熟知的余额宝、花呗、借呗、蚂蚁森林都要早。蚂蚁科技集团招股书显示,2010年支付宝快捷支付正式推出,并首推基于场景的线上保险产品。在这背后,是淘宝网居高不下的退款交易纠纷。据当时淘宝网公开数据,有42%的交易纠纷是由于买卖双方对退货邮费问题协商不一致产生的,尤其是母婴、服装等由于产品特性造成退货相对较多行业的卖家。

为此,蚂蚁联合华泰保险首次推出为淘宝卖家量身打造的退货运费险,投保该保险的淘宝卖家,一旦发生退货,退货运费将有保险公司承担,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线上场景险。事实证明,蚂蚁这一举措开启了一扇和保险相关的窗口。2012年“双11”期间,华泰保险承保的“退货运费险”当日保险费收入超1000万元,2013年的“双11”,退货运费险单日成交1.5亿笔,保费收入近9000万元。

蚂蚁保险业务起点是交易场景,这决定了其保险产品首先服务于交易保障需求。在电商交易的高频场景中,蚂蚁保险业务得以快速积累用户与数据,为其后续的试水自营产品业务奠定了基础。

目前,蚂蚁的保险业务有蚂蚁保、信美相互,还绝对控股了国泰产险、万通亚洲、众安在线。

相较蚂蚁保险业务,腾讯系保险业务的优势则根植于社交基因。尽管在2013年腾讯就通过众安保险涉足保险业务,但真正下场开始布局保险业务却是在2017年。

2017年,腾讯创建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即腾讯微保,依托微信生态为用户提供便捷、专业的保险服务,覆盖医疗险、车险等C端产品。

和蚂蚁保险业务类似的是,腾讯微保也坐拥无可比拟的流量优势,即微信生态圈。腾讯微保上线后不仅在微信钱包开放接口,还在各应用平台进行推广,把微保打造成为互联网保险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如今,腾讯通过参股、控股或融资等方式,已经形成了以保险代理、经纪、互联网财险、寿险等业务为主的保险版图。

具体而言,包括腾讯微保(持股57.8%)和北京腾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腾讯视频持股100%),以及参股的众安保险(持股10.21%)、和康人寿(腾讯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和香港英杰华保险(持股20%),以及参与融资的水滴公司和参与增资的三星财险。此外,腾讯还在香港通过控股FuSure公司获得香港长期保险牌照,进一步扩展了其在保险领域的业务范围。

蚂蚁保险业务的支付基因决定了其注定要走场景式营销这条路,而腾讯微保的社交基因又决定了其普惠的定位。因此,双方在流量获取方面的路径也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流量是互联网保险的生命线,如何用好流量,是从产品到用户的关键一环。对此,蚂蚁和腾讯的打法迥异。

蚂蚁保险借助支付宝超级APP的场景优势,构建了"场景触发式"的保险销售模式。当用户在淘宝购物时,系统自动推荐退货运费险;当用户预订机票时,延误险随之出现;当用户使用花呗时,信用保障险作为配套服务呈现。这种"无感推荐"模式使保险产品自然融入用户的消费过程,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的同时又避免了对用户的过度打扰。

与之对比,腾讯微保则打造了"社交传播式"的流量获取模式。微保充分利用微信的社交属性,通过"保险+社交"的创新方式,激发用户主动分享的意愿。例如,微保的投保流程中会植入“家庭投保帮手”小程序,邀请家人填写。以及会有“群投保”功能,可以让多人一起买保险,解决了群体运动、团队出游、职场用工等群体投保场景下用户需求,进而实现裂变。

那么,当前,蚂蚁保险和腾讯微保孰强孰弱?


战略博弈 蚂蚁保险与腾信微保谁更强


由于蚂蚁和腾讯在保险业务上都布局甚广,很难完整呈现具体数据。因此,我们以双方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蚂蚁保、微保)为基础,以点带面呈现双方的规模和体量。

保险行业,产品策略是决定其体量和规模的基础。几年市场竞争下来,蚂蚁保险业务和腾讯微保产品覆盖已经大同小异,但双方产品策略还是略有区别。

蚂蚁保险业务采取策略更类似“全面布局”,产品矩阵覆盖场景险、健康险、新能源车险及高价值资产管理,几乎涵盖市场上所有主流保险类型。

综合来看,蚂蚁保险业务的产品策略更符合平台型企业的扩张逻辑,即通过全面布局建立行业壁垒。当产品矩阵足够丰富,用户就没有必要前往其他平台购买保险,这是蚂蚁的核心产品策略。

而腾讯微保则更聚焦“普惠”,相对而言,微保主打“让保险回归保障,普惠用户。”截止目前,微保已经涵盖了医疗、重疾、人寿、车险、家财、宠物六大保险版块。

对于市场端来说,目前蚂蚁保和腾讯微保双方业务覆盖已经高度同质化,甚至页面布局都较为相似,但业务体量却差异悬殊。

蚂蚁保、腾讯微保界面

据腾讯微保最新发布的理赔数据,截至2024年底,累计理赔金额62亿元,累计案件数量达1774万件,累计理赔人数达698万人。尽管蚂蚁保未公布整体理赔金额,但其2024年仅健康险一个品类理赔金额就达92亿元,服务理赔人次达725万。

图片来源腾讯微保

图片来源蚂蚁保

在具体经营方面,双方均未公布具体营收利润情况,但今年年初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保险年鉴社主办的《中国保险年鉴2024》中,发布了保险中介百强榜数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窥见的一二。

2023年中国百强保险中介排行榜中,共有44家代理公司、54家经纪公司和2家公估公司上榜,蚂蚁保延续第一,2023年营收66.59亿元,净利润2.41亿元,断崖式领先。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腾讯微保的运营主体)排名第27位,2023年营收为8.26亿元,亏损0.56亿元,相较2022年下降5位。

图片来源中中保险咨询

尽管业务趋同,但从营收利润方面看,腾讯微保和蚂蚁保体量差距非常大,根本原因在于用户体量。

据公开数据,蚂蚁保已经和全国90多家保险机构合作,共同服务超6亿用户。而腾讯微保的累计服务用户仅仅1亿多。互联网保险业务单值平民化趋势下,用户体量成为各方拉开差距的最直接因素。从这方面来说,蚂蚁保稳坐第一把交椅。


数据和算法 互联网保险的底链逻辑


数据是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则是数据应用的基础。蚂蚁保和腾讯微保在数据来源和应用上的差异,恰恰是互联网保险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具象体现。

从风控模型上来说,常规保险受到有限的数据、大规模计算平台缺乏等原因,只能基于有限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出险情况),结合经验提炼出来一些简单规则去辅助保险员的核保、核赔工作。

但互联网保险不同,以蚂蚁保和腾讯微保为例,蚂蚁保险拥有丰富的支付和消费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用户的经济状况和消费行为。基于这些数据,蚂蚁保能够相对精准识别用户的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

而微保则基于腾讯的社交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网络、行为偏好、内容消费等数据,描绘用户的立体画像,为风险评估提供独特视角。

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最核心的环节有三个,即“选购”、“保障”和“理赔”,蚂蚁和腾讯也采取了相类似的策略。

蚂蚁保在保险选品、保障方案规划、保险理赔三个核心环节上,分别打造了金选、省心配和安心赔服务。

在选品环节,蚂蚁保平台在售保险产品超1200款,给到用户丰富的选择。通过设立“金选”机制,来对比全市场2000多款热门保险产品,并优中选优出近80款产品力最强的推荐给用户,极大节省用户的选购精力和成本。

在保障环节,其省心配通过AI能力为用户免费规划保险方案,减少保险“买错买多买贵”的问题。

在保险理赔环节,和保司合作共建的“安心赔”服务,承诺速度保障和全程协赔,用户在理赔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会有在线客服指导协助。加入“安心赔”的保险公司产品,也会承诺处理理赔的速度,门诊险、医疗险可以做到2日快赔、4日快赔,如果保险公司和用户之间出现理赔纠纷,蚂蚁保平台还有浙江省银保调解委员会授牌的“人民调解基地”,由人民调解员调解处理。仅2023年,蚂蚁保合作的保险公司就累计向用户理赔了231亿元,健康险理赔了469万人次。

而腾讯微保同样推出“保险帮手”全流程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包含“规划帮手”“投保帮手”“理赔帮手”三大数字化服务矩阵,内部设有保险大全、保险方案、社保查询、风险测评、我家保单等数个功能模块,贯穿用户投保前、中、后三个环节,可帮助用户精准解决“买哪些”“买哪个”“怎么赔”的痛点。

2023年,腾讯微保持续升级“微保安心赔”服务体系,联合微信支付、保险公司上线了“微信快赔”服务。在业务实践中,用户用微信支付医药费用后,支付页面会出现“去理赔”提示,用户点击即可跳转到理赔相关页面。实现了保险业从“人找理赔”到“理赔找人”模式上的转变,让保险业一举迈入了从被动理赔到主动理赔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微信快赔功能已覆盖全国超12000家公立医疗机构,27个省级地区;门诊1日赔达成率达99%,住院2日赔达成率达95%。

由此可见,互联网保险底链逻辑和传统保险并无不同,甚至产品同质化问题更甚。但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及AI,互联网保险在售前选品、售中保障和售后理赔等环节中效率和服务都会更便捷。这是趋势,也是各互联网保险平台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战场。


进化之路 多元竞争成新常态


互联网保险的高速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比较突出的是合规及投诉问题。

2022年初,蚂蚁相互宝因监管要求正式退出舞台。相互宝曾吸引超过1亿用户参与,但其游走在保险与互助计划之间的模糊定位,最终触碰了监管底线。再大的平台,都必须在监管合规的框架内运营。由此而言,互联网保险的业务创新,合规是底线。

有意思的是,作为后入局者,微保从一开始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就相对保守,这可能是借鉴了蚂蚁等先行者的教训,避免了部分监管雷区。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监管趋势正在向"强化消费者保护"方向发展。早在2023年上半年,银保监会连续发布多项规定,要求互联网保险平台加强信息披露、规范销售行为、优化退保流程,进一步提高消费者权益保障水平。目前来看,蚂蚁保和微保,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除监管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对两大平台形成挑战。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除蚂蚁与腾讯外,京东、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平台纷纷入局;水滴保险、轻松保等专业互联网保险平台也在细分市场崭露头角;传统保险巨头如平安、太保也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出自有线上平台。

在这种多元竞争环境下,蚂蚁保险业务和腾讯微保的流量优势正面临挑战。从“流量为王”向“专业为王”的转变,背后靠的是谁能提供更专业、更有价值的保险服务。

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保险的终极目标不是颠覆传统保险,而是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便捷、有温度的保险服务。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