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持续疯涨,天然钻巨头却巨亏关店,是钻石不行还是另有隐情?

"既是饰品,更是资产。"
这句黄金投资者的口头禅,在近期迎来最佳注脚。目前国际金价单日暴涨突破3350美元/盎司,国内金店足金饰品报价普遍站上1005元/克大关,单克涨幅超20元刷新历史纪录。
除了投资属性,黄金作为珠宝饰品也开始 “破圈”,愈发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大的投资不起,小克重带着又好看,又是资产。”然而那些百年来统治珠宝领域、被视为“永恒”象征的天然钻石,现在却持续深陷行业寒冬,成了“烫手山芋”。
难道钻石行业真的不行了?
DR钻戒母公司迪阿股份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Q1亏损达1262万元,15个月内关闭门店221家。此外,全球钻石巨头戴比尔斯陷入更严峻的危机——毛坯钻石价格较峰值腰斩、成品钻石价格下挫35%、季度亏损2500万美元、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宣布减记29亿美元并计划剥离钻石业务……
2023年开始,面对行业寒冬,戴比尔斯管理层祭出"战略囤积+限产保价"的组合拳,祈祷行业早日“回暖”——通过冻结毛坯钻开采量、战略性囤积库存、延缓市场投放节奏,试图以时间换空间撬动供需天平。
而这场价值体系重构的本质,实为培育钻石技术越发强大而对百年垄断格局的精准爆破。在培育钻石产能爆发与消费观念转型的双重冲击下,全球毛坯钻价格累计下挫逾40%,行业库存周转天数攀升至历史高位。
过去人们为钻石支付的高昂溢价,本质是在为百年营销故事买单。当消费迷雾被技术革命驱散,其价值真相浮出水面:所谓稀缺性实为渠道垄断产物,保值承诺实则是1克拉以下钻石折价超70%的流通困境。
从消费端看,这个“局”,已经越来越难维系——如果说黄金凭借“避险属性”消解着经济动荡期的财富焦虑,培育钻石的兴起则直接瓦解了持续百年的稀缺性溢价的叙事。
在这场价值链重构中,中国制造展现出惊人爆发力。仅用数年时间,就把钻石切割产能做到全球第一,占据全球超一半产量,其中 80% 来自河南。其中仅柘城一地年度产能便突破500万克拉,足以为全欧洲适婚女性每人提供一枚“鸽子蛋”钻戒。本土品牌"柘光"推出的6克拉钻戒,其品质对标国际顶奢百万级产品,定价却控制在7万元以内。
"我们正在复刻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工业的颠覆路径。"“柘光”负责人展示其6克拉钻石时强调。该品牌独创的毛发培育纪念钻石技术,配合IGI认证的"一钻一码"溯源系统,在北美市场引发抢购热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其3克拉以上订单中40%流向商务礼品市场,硅谷科技精英更组建"克拉团"进行批量采购。
“结婚时,黄金、钻石只能二选一,柘光这些国产品牌的出现,让我实现了黄金钻石全都有!” 刚完成婚饰定制的上海白领李女士展示其3克拉18K金钻石项链时,折射光在IGI证书编码上跃动:"这种18k金搭配钻石的设计不仅突破传统审美,3万元的总价更是颠覆认知,要知道同品质的西方钻仅主石成本就要15万起步。"
目前柘光钻石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并逐步拓展至北美、欧洲等海外市场。旺盛的市场需求甚至催生了中间商赚取差价的现象,年销售额已接近亿元大关,其中国际订单占比达35%。
上海陆家嘴金融从业者林女士的消费选择颇具代表性。她定制的5克拉钻戒实际花费6万元,却常被误认为价值百万的奢侈品牌珠宝。"省下的预算可以灵活配置其他奢侈品",她展示着戒圈内的激光防伪编码解释道。这种"高性价比+社交属性"的消费模式,正在高净值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
品牌运营数据显示,5克拉以上定制订单平均等待周期已达3个月,去年年末甚至出现工厂暂时“停工”排期。其中北上广深客户贡献超八成销售额,更出现美国、中东买家通过境内渠道"跨境代购"的独特现象。
面对市场颓势,戴比尔斯的战略反制陷入困局。其"价值复兴计划"组合拳——控制印度分销、启用超模代言、强化"天然"概念——反而成为转型期的经典反面教材。
咨询机构指出,这些策略本质仍是营销话术的重复,难以抗衡实验室钻石"肉眼无差、化学无差、佩戴无差"的产品力优势。
消费文明的迭代在用户评价中具象化呈现。柘光京东旗舰店十万+评论中,高赞留言揭示时代变迁:"曾经视大克拉钻戒为智商税,如今明白真智慧是用1/10预算获得更优选择。"这种价值认知的颠覆,本质是科技破除稀缺性谎言后的人性回归。
当"永恒"神话让位于"选择"自由,全球珠宝市场正经历价值体系的重构。从"A Diamond is Forever"到"Diamond is Choice"的认知跃迁,不仅重塑产业格局,更预示着新消费文明的曙光——在理性消费与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下,真正的价值终将穿透营销迷雾,绽放本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