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伦莲花销量激增,中国车企出海的又一范式

高端汽车出海的隐形冠军出现了。
4月22日晚,路特斯科技(LOTWW.US)交出了上市后首份年度财报,2024年全年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36%,达9.24亿美元。
全年莲花汽车交付量超过1.2万辆,同比增超70%。欧洲市场同比激增179%,贡献近40%的全球交付量,跃升为莲花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
作为吉利汽车旗下的一员大将,自2017年被收编至今,路特斯似乎真正开始释放自己的量能,两年时间营收规模由2022年的955.7万美元扩张到了2024年的9.2亿美元,翻了近十倍。
如果从增速维度以及盈利指标来看,路特斯大概走的是以价换量的路线。
电动化时代,没有品牌能躺在历史荣耀上睡觉。作为曾与保时捷、法拉利齐名,并拥有77年赛道基因的奢侈品超跑品牌,路特斯正在吉利集团的战略加持下,自行脱去“孔乙己的外衫”,努力完成从"小众超跑制造商"到"全球高端电动品牌"的蜕变。
恰逢中国汽车以品牌形式的出海潮正蓄势待发,路特斯的成功或许能为中国车企高端化出海突围提供新范式。
英伦莲花注入东方电动,唤醒销量狂潮
2017年,吉利正式入主莲花跑车即路特斯(LUTOS),并于2020年正式成立路特斯科技,加速推进品牌的全面电动化、智能化。
可以说,截至现在路特斯已成为吉利同时落子产品高端化、品牌全球化的关键一招。
根据最新业绩数据,基于全球超过200家门店的支持,路特斯2024年总计交付12134辆,较上年同期增长74%,增速跑赢了广泛的奢侈品市场,并覆盖欧洲、北美、中国以及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阿联酋和菲律宾等国家及地区。
但这份成绩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2.6万辆年销量目标,无疑是不达标的。公司管理层也坦言,主要干扰因素是北美与欧盟市场的加税政策导致美国市场的销量目标无法实现;同时,在中国市场面对愈发激烈的本土高端汽车竞争,销量增速也放缓了不少。
据统计,2024年路特斯在中国市场销量为3018辆,占到总销量的25%;来自北美的销量为2578辆车,占比为21%。整体上,虽然路特斯销量保持正增长,但也未达内部预期。
相对来说,欧洲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此次财报中最大亮点
都知道路特斯起于欧洲,1952年莲花跑车正式在英国成立,一度曾与法拉利、保时捷被并称为三大跑车品牌。虽然全球知名度以及市场影响力弱于后两者,但是拥有超70年的跑车基因打底,其实力不容小觑。
全年其欧洲市场销量激增179%,贡献近四成交付量,跃升为莲花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市场占有率也一并得到提升。除中国及北美市场以外的其他地区(ROW)交付增速次之,增了近90%。
销量大增的背后,既是欧美市场的消费者有更强的意愿为“性能+品牌”支付溢价,也是基于路特斯多年积攒的品牌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路特斯⇏超跑,这是支撑市场打开路特斯想象空间的关键点。
路特斯致力于提供豪华生活方式的电池电动汽车。目前公司已在采取类似于保时捷卡宴的路径,即"用跑车立品牌,用SUV走量"的双轮驱动策略做大自己的蛋糕。
全年生活方式车型交付6862辆,同比增长57%;跑车则以超四成的交付量占比实现翻倍增长。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路特斯需要重点权衡好要市场和要品牌溢价之间的度。
今年不久前,为了解决销量增长的困境问题,路特斯曾将2025年款SUVEletre(夏花)的售价定在54.8万~101.8万区间,最低配版本甚至和理想、蔚来处在同区间;但这种行为遭到用户的抵制,并被指“背刺”用户,一定程度上触碰到其奢华品牌的“降价红线”。
作为吉利系的一环,路特斯是吉利汽车在全力打造的一张高端化金字牌;但站在路特斯的角度,全面转型电动化、智能化既可能是“挖金”,扩大增长空间,但也可能是与奢华豪车定位“脱钩”,因此尺度的拿捏很重要。
卖得越多亏得越狠?关税或许不总是困局
年度交付量和收入整体均继续维持了双增长,但路特斯的财务健康度却亮起红灯。
盈利问题凸显。在连续五个季度降低运营费用的基础下,全年公司净亏损了11.07亿美元,参考23年、22年同期分别亏损的7.50亿美元、7.25亿美元,亏幅显著扩大。
亏幅扩大的背后,据悉主要是由于关税影响和为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公司主动去库存。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15%降至2024年的3%;第四季度毛利率更是转负,为-11%。
按照产业逻辑,这个问题的最佳化解路线就是需求更大规模放量,并协同公司资源的加速整合,推动规模效应释放。但问题是目前全球关税风险问题凸显,对出海企业的干扰很大。
为缓解盈利问题,首席财务官王大雪博士强调“我们已启动战略成本优化以提高盈利能力。随着我们收购LotusUK的进展,我们致力于推动所有市场的成本精简和运营增强,以持续提供长期价值。
其中隐含的一层意思就是,高端需求实力更强的欧、美市场仍是路特斯的重点。
一方面,此前路特斯曾宣布,计划通过非现金交易收购吉利持有的路特斯英国(即LotusUK)51%股权,预计年内完成交割。
整合后路特斯将直接控制路特斯英国的传统跑车制造(如Evora、Emira)及技术咨询服务(LotusEngineering),形成“纯电车型+传统跑车+技术输出”的业务闭环,并进一步实现品牌管理统一,供应链优化,加速电动化转型。
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对不确定风险较大的关税问题,路特斯管理层也计划始终坚持这一策略。
财报电话会议中,路特斯CEO冯擎峰明确指出,“尽管面临挑战,我们仍维持在美国的跑车销售计划,预计关税将损失200-300辆。美国仍然是优先市场,我们正在探索那里的制造选择,以减轻关税影响。”
至于欧洲市场,据路特斯电话会议“关税影响了我们在中国生产的生活方式汽车,停止了对美国的出口,但我们英国生产的跑车仍然没有受到影响。”
全球关税政策的波动曾被视为汽车出海的重大挑战,但是今年4月中欧达成的最低价格机制(提议设定3万欧元最低售价)却意外成为路特斯的利好。
原因在于,欧盟为中国电动车设定的“地板价”将继续保护欧洲本土车型的价格围墙,譬如路特斯在英国生产的跑车,借此能将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这种拟以价格管控取代2024年10月实施的高额反补贴税方式,路特斯在中国产的生活方式汽车或许在售往欧洲市场时为企业留存更多利润,以此对冲部分销量的影响。
类似的利好也可以发生在比亚迪等国产出海车企中,或许能倒逼部分车企完成高端化转型。
中国车企的"全球大航海时代":三大范式已打样
2025年之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以新技术、新路线迭代下的本土存量替代市场中,期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路从电动化卷到了智能化,整车商及产业链的技术实力、资源垂直整合能力也愈发强大。
2025年之后,基于自身实力的强化,以及海外市场更低的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为中国企业留出窗口,出海正在成为国产汽车品牌另一重主流竞争方向。
粗略总结,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潮中,目前有三条路线比较典型。
一条是以路特斯、上汽名爵MG代表的本土品牌复兴范式:借助欧洲老品牌的历史积淀快速打开市场,如MG的英伦血统、路特斯的赛道基因。
这一点上,上汽名爵MG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上汽名爵MG在欧洲累计销量24.34万辆,其中在英国市占率达到4.1%,HS车型更是闯入英国畅销榜TOP10,成为首款进入该榜的中国品牌车型。
大概是基于出海先锋名爵MG的良好表现,日前上汽集团进一步发布“Glocal战略”,即以“全球+本土”的组合战略打造本地化生态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
另一条则是目前进击速度十分快的比亚迪“技术溢价”路线,即依托供应链打造的性价比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出海“加速度”。
2024年比亚迪以国产品牌中最高增速,出口43.3万辆,增速达71.8%。其中,泰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占据更多份额。
至于技术溢价更高的欧洲市场,从2023年入市至今,比亚迪已采用集约化模式迅速布局了数百家门店,30多个大型投资集团参与运营,形成了一定的本地化运营规模。据凤凰网科技报道,比亚迪欧洲业务将以中国市场锤炼的“尖子生”车型为矛,以本地化合作为盾,“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走这条路线,必然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撑,供应链也要相当能打,而大多新势力在这两方面承压明显。
为此,有了零跑打样的第三种模式,即率先发力反向合资出海。从2023年与拥有14个品牌及全球渠道的Stellantis集团达成合资合作,形成“技术换市场”的互补模式,到24Q4正式在海外投放产品,零跑去年全年出口了1.37万辆汽车。
据悉,合资公司零跑国际计划在欧洲开设200家销售网点,并拓展至中东、非洲及南美,形成全球化布局,今年全年完成5万辆出口目标。不日前,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进一步宣布要在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计划2025年底前生产首款零跑车型C10。
从“情怀牌”到“技术流”再到“资源整合”,透过这些企业各具特色的动作,可以明显感知到中国车企强烈的出海意愿。
而中国汽车产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速度等方面建立的先发优势成为关键支撑。
而当中国汽车出海从“产品出口”升级为“品牌、技术、生态”三重输出,未来竞争将聚焦技术标准主导权与本地化生态构建。
当然,话又说回来,深耕当地市场,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努力。期间,车企需持续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领域做好产品。打铁还需自身硬!
来源:美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