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寿险变天,“3%保底”神话已终结

访客 2025-04-29 16:15:49 18884
寿险变天,“3%保底”神话已终结摘要: 导语:万能险终结高保底时代,个险刮起“报行合一”旋风。在寿险“最冷开门红”寒意未散之时,监管短时间内连发两道文件,剑指寿...

导语:万能险终结高保底时代,个险刮起“报行合一”旋风。

寿险变天,“3%保底”神话已终结

在寿险“最冷开门红”寒意未散之时,监管短时间内连发两道文件,剑指寿险两大柱石——万能险和个险代理人队伍。

4月25日,监管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14号文”)而在一周之前,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简称“13号文”)。

监管核心管理思路是降低风险。其实现途径是从“三差”入手——死差上,主要是此前调整生命表;利差上,主要是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费差上,管控行业整体销售费用过高的问题。

在利率不断下行之时,监管为压降行业负债端成本,可谓用心良苦。

但,也或是刮骨疗毒。

金妹妹从第一个发布财报的中国平安(601318.SH)的代理人数据中发现,2025年3月底寿险代理人数为33.8万,相比去年末的36.3万人,环比下降了6.9%。“清虚”代理人的风,还在继续吹。

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保险业实现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9万亿元,增速仅有0.24%。

而今寿险再迎来剧变,究竟几家欢喜几家愁?

01 “3.0%保底”终结

14号文最被广泛讨论的点是,保险公司应明确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相应约束条件时,对万能险产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

“特别是在利率下行期,可以通过降低最低保证利率,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监管在答记者问时如此表示。

市场担心,这意味着,14号文让万能险的保证利率随时可变、乃至沦为“一纸空谈”。

据金妹妹了解,14号文中提到的险企可调整最低保证利率,针对的是万能险新单,不涉及存量保单。至于“满足相应约束条件”可调整最低利率,指的是何种条件,14号文也没有明确指出。

为什么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如此受到关注?

这要从万能险的辉煌时期说起。

万能险一般作为主险的附加账户出现,存在两种利率: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万能险曾一度达到保底3.5%、结算利率7%,被市场疯狂抢购。

一些险企曾将万能险视为"负债驱动资产"的弹药库。部分中小险企,依靠万能险在一两年内规模突飞猛进。

在此模式下,险企为实现高收益承诺,将短期趸交保费投入股权投资、商业地产等低流动性标的,由此产生利差损风险与偿付能力危机。

万能险风头最盛时,是2015年-2016年。彼时,华夏人寿曾与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等同属“万能险大户”。2016年行业前十险企中,华夏等4家公司万能险占比均超75%。

这些险企,通过万能险资金在A股市场频繁举牌,掀起巨浪滔天。

其中,在“宝万之争”事件中,宝能系利用前海人寿万能险账户资金作为主力收购万科股权,监管不得不出手严管万能险。

所有的“礼物”暗中都标好了价格,万能险也不例外。

过于灵活又高收益的万能险,为险企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带来了极大隐患。昔日万能险大户,多数难逃被接管的命运。安邦人寿、华夏人寿的辉煌,隐入了历史烟尘。

在华夏人寿被瑞众人寿承接资产负债之后,遗留的万能险仍有百亿以上的规模。这些万能险保底利率高达3%甚至更高,在利率下行之时,为瑞众人寿资产端带来极大压力。

为防范利差损风险扩大,瑞众人寿今年4月宣布停止所有保底3%及以上的万能账户的保费追加。

无独有偶,曾属于“安邦系”的和谐健康,2024年也宣布旗下21款产品停止“加保”。

这意味着,时刻能转入的3%高利率账户已不再可行。此举引发不少客户不满,认为停止追加相当于违背当初的合同。

不过,金妹妹发现,按照各公司惯常做法,万能账户的追加限制并没有写在合同中,而是写在保险公司的“保全规则”中。保险公司有权限制或者是停止让客户继续追加保费。

在利差损的阴影下,保险公司继续叫停更多高保底的万能险追加,都极有可能。同时,叠加14号文赋予险企的调整最低保证利率权限,万能险未来将彻底与过去的灵活高息账户划清界限。

02 “报行合一”旋风刮至个险

14号文挥刀砍向曾经的寿险王牌万能险,13号文则剑指个险渠道。

中国的个险营销制度,于1992年由友邦引入上海,颠覆了过去以团体直销为主的传统模式,并成为寿险行业三十余年发展奇迹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寿险业“人海战术”、短期激励的发展方式,也埋下了销售误导、队伍大进大出等隐患,让寿险常与“低端”、“骗子”等负面印象挂钩。

随着客户保险意识的提高,需求的升级与服务的滞后矛盾日益凸显。2024年9月发布的新“国十条”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加快营销体制改革”。

13号文,是新“国十条”后对于个险渠道改革的落地措施,当中详细规定了个险发展的方方面面。监管的思路,是从费差入手,管控行业整体销售费用过高的问题。

该文件发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比如,13号文要求深化执行“报行合一”,这也是自2023年底开启“报行合一”大潮蔓延至个险渠道的标志。

“报行合一”意在压降险企的负债成本,降低费差损问题。银保渠道和经代渠道的“报行合一”使得保险公司的渠道成本大降30%。

但同时,佣金大减重创了经代渠道,大量保险经纪人因收入下滑离职,或离开保险业、或飞单至个险。

头部经代公司如明亚相应进行了基本法改革,将利益向一线销售倾斜,以求稳住队伍。但从保费数据看,经代渠道的寒潮依旧。

个险渠道是受“报行合一”最小的渠道,甚至因其他两个渠道率先执行,捡了一波“漏”。

但此番一视同仁地深化“报行合一”,让个险渠道亦难逃收入下降的境地。

有业内人士告诉金妹妹,早在监管下文件之前,险企内部早已开始动作,对产品的费用率和利润率已经有了明确要求,如果不达标将难以审核通过。这也使得有代理人表示今年以来佣金出现了下滑,甚至有产品腰斩。

除了佣金水平下滑,13号文亦提出:“缴费期10年及以上的保单,佣金发放期不得少于5年”。这项规定旨在引导销售人员长期服务。

延长佣金的发放,意味着代理人当年的收入会有所下滑,并且佣金或与未来服务水平挂钩。

“政策鼓励代理人队伍走职业化、专业化,但如果利益不满足,收入不提高,代理人如何对职业有归属感?没有收入,更难谈职业和专业。”有头部险企个险负责人向金妹妹如此表达担忧。

也有代理人表示,降佣和延长发放的措施的影响不大:“如果坚定了长期服务的决心,那佣金迟早会发给代理人的,而且还能清洗掉一批赚快钱的人,对于绩优代理人是利好。”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压降负债成本已是行业主旋律。行业经历了五年“清虚”,人力基本见底。此时选择对个险渠道进行规范,对于行业整体影响是比较小的。

03 中小险企自救

不管是调整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还是规范个险渠道,都是行业降低负债端成本之举。监管想要移走压在险企身上的负债成本“巨石”之心,可以想见。

但落到每一家险企头上,究竟是坚决执行,还是为了保住眼前KPI左右徘徊,都是纠结之处。

头部险企的个险队伍,经历多年发展已形成坚不可摧的层级堡垒,想要实现利益再分配并不容易。好在,头部险企腾挪空间较大,可以通过出台新基本法进行革新,让销售利益向一线队伍倾斜。

但对于家底本身就薄的中小险企而言,品牌溢价低、自有队伍小,一点风吹草动便会伤筋动骨。

从业内交流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一轮轮“报行合一”之后,中小险企新单保费降幅显著,日子更加难熬。

由于费用、佣金政策相对更激进,“报行合一”和拉长长期佣金激励分配机制,对中小公司短期内冲击更明显。

再看万能险,曾经的规模利器变成了它们“卖得多亏得多”的毒药。

早期3.5%的保证利率,叠加运营费用及渠道佣金后,实际要求的资产端年化收益率普遍需达5%以上。就眼下投资市场状况而言,配置压力过大。

但如果放弃在理财型保险中内卷,中小险企又该推出什么产品,满足股东对保费规模的考核?

有合资险企高管告诉金妹妹,大家过去习惯于赚利差的钱,但日本经验揭示,寿险公司在经历了利差损的风险之后,现在“三差”对利润的贡献近乎平衡。

“所以不是做不到卖保障产品、卖分红产品,赚费差死差,而是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他提到。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为了防范风险,对偿付能力告急的中小险企发展,有诸多领域的准入限制。

精细化、特色化转型不易。市场期待监管对中小险企的自救,有更多帮助引导措施。

历经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寿险业行至此处,不适合再沿着旧地图航行。但新大陆仍未见踪影。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