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浦发银行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韧性基因

文丨徐风
近年来,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和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进入了比拼内功与韧性的阶段。
在交出了一份质效双优的2024年业绩答卷后,今年一季度,浦发银行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在这背后,数智化转型成为核心驱动力。
当传统金融范式遇到数字经济浪潮,浦发银行借助数智化战略新引擎重塑经营模式,从而在不确定性市场中把握增长的确定性。
【核心指标稳中有进,资本价值持续释放】
2025年一季度,浦发银行业绩保持了增长韧性,实现营业收入459.22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归母净利润175.98亿,同比增长了1.02%。
面对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浦发银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大负债端管控,展现出了一定的抗周期性。
在资产端,一季度浦发银行信贷投放稳定增长,本外币贷款总额(含票据贴现)为5.58万亿,同比增长3.49%,集团贷款总额(不含票据贴现)贷款净增量为近年来单季新高。
在负债端,浦发银行继续优化存款结构,存款付息率继2024年同比下降19个基点之后,一季度较上年末再次下降了23个基点。
在资产质量方面,浦发银行不断完善风控体系,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持续改善,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至1.33%;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升,拨备覆盖率为186.99%,较上年末增加了0.03个百分点。
随着核心指标不断向好,2024年以来浦发银行股价持续走高。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自2024年至今涨幅为71.52%,市值也达到了3217亿。
同时,浦发银行注重投资者回报,现金分红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0.16%,投资价值凸显。
在迈向高质量增长背后,数智化战略的价值持续显现。
【数智化战略引擎,打造银行业转型新标杆】
2025年是浦发银行“数智化”战略提升年,通过聚焦“五大赛道”,构建“五数”新模式等,不断构筑公司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机构业务转型,机制变革打头阵。2024年来浦发银行的业绩好转和集团协同机制、流程优化密不可分。
“2024年,我们从管理思维迁徙到客户思维,全面调适调优组织架构,构建‘前哨强、中台智、后台精’的敏捷组织体系。”董事长张为忠表示。
为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浦发银行在集团内部设置了服务“专班”和专门的考核分配机制,以柔性的专班、专组、专题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和数据孤岛。
在打造数智化运营体系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成为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强化数字基建、数字运营等“五数建设”,浦发银行持续构建数据驱动的全价值链运营体系。
今年3月,浦发银行发布《“人工智能+”应用规划白皮书》《商业银行数据经营管理实践报告》,将AI智能应用六大实践成果全面融入财富管理、投行、普惠金融、托管、授信等业务条线,推动AI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
依托总部位于上海的区位优势,浦发银行将爆发更大的潜力。
【立足区位优势,打开业绩成长空间】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全球一体化的贸易格局正面临重大考验。正所谓危中有机,在国家深化对外开放的方针战略下,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了29.8万亿,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
浦发银行作为上海的金融名片,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同时也打开了业绩想象空间。
以跨境金融业务为例,当前浦发银行已形成“6+8+X”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一季度末,跨境本外币融资余额超过25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境内外并购融资余额超过22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9%。浦发银行上海分行FT存款余额669亿元、FT贷款余额740亿元,分别位列上海地区全市场第一和第三。
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浦发银行深度参与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打造“自营投资交易+浦银避险代客”双轮驱动的金融市场业务经营模式,主动运作资金类资产规模2.8万亿元,合作金融机构一级法人客户约3300家。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浦发银行在长三角区域贷款余额1.9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长三角区域存款余额2.4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存贷款规模均保持股份行前列。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