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马丽的新电影,是AI做的吗?

访客 2025-05-06 16:10:29 76371
马丽的新电影,是AI做的吗?摘要: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春节档一路高歌猛进,席卷完清明档后,又强势挺进五一黄金周。即便是5月3日当日,排片率仍高达7.8%。...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春节档一路高歌猛进,席卷完清明档后,又强势挺进五一黄金周。即便是5月3日当日,排片率仍高达7.8%。而与之分庭抗礼的,是马丽主演的新作《水饺皇后》,票房占比20.2%,上映四日便破亿,被视作「五一档最具黑马潜力」的种子作品。

马丽的新电影,是AI做的吗?

这部电影以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真实经历进行改编,本应拥有天然的情感张力与商业戏剧性。然而,点映一出,观众的差评却几乎一边倒,「流水账般的叙述」、「PPT式剪辑」、「情绪空洞」等等。失望与不解的情绪毫不吝啬地在评论区蔓延开来。

导演刘伟强,曾以《无间道》三部曲奠定影坛地位,也曾执导《头文字D》《中国机长》等兼具票房与口碑的作品。但此次显然误入了他并不擅长的创作语境。现实题材、女性视角、慢节奏叙事,这些原本可以成为导演转型的契机,却在《水饺皇后》中变成了调度失衡、节奏凌乱的症结。笔者认为,这部影片或许会成为刘伟强导演生涯中最令人失望的滑铁卢。

更尴尬的是,你很难为《水饺皇后》划定一个清晰的赛道。影片想一口吞下传记、励志、家庭、身份认同等众多命题,却没有对其中任何一项进行真正的咀嚼与沉淀。它更像一份未经细修的提案,一堆堆砌标签的流水帐,用人物的一段段经历打造出「传奇女性」的内容幻象。

这不仅是一次电影创作的失败,更是对一位真实传奇人物的轻慢与不敬。

为何观感如此AI?


因为无论从哪个维度切入分析,整部电影都显得草率而敷衍。

臧姑娘(马丽 饰)带着两个女儿独自入港,满怀希望地奔赴丈夫,期待家庭团聚,却发现丈夫早已在泰国另组家庭,随时准备抛妻弃子。她不愿委曲求全赴异国做小,便毅然选择在语言不通、签证过期、社会歧视严重的香港硬挺下来。脏活累活一肩扛,扭伤了腰,查出了糖尿病,生活逼仄到令人窒息,甚至一度走上天台,直到女儿的歌声将她从崩溃边缘拉回。

整部电影时长两个小时,这是前半部分的内容,节奏拖沓,迟迟未切入核心。

而后半段剧情则突然提速。臧姑娘听从「糖水哥」的建议开始去湾仔码头卖水饺,过程中遇到食材不合口味、无客源、执法打压、黑社会骚扰等种种阻碍,这些本都可作为戏剧张力的重要支点,却被一一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将一则则生活Vlog碎片顺序插入臧健和人生的时间线中。

此时若你打开臧健和的百度百科,几乎可以逐字对照剧情内容。影片更像是将她的人生履历打包整理、略作润色,投喂给AI,从而生成了一部「传奇女性」的标准模板。

如果说剧情的「AI感」还可勉强以「传记电影」为其辩护,那剪辑的「AI感」则无从开脱。

无论是时间节点的转换,还是情节的推进,几乎都靠闪黑处理完成。尤其到了故事后期,为了加快臧健和的创业节奏,直接将新闻报道投映在银幕上,用大字标注年份,像极了将手机相册里的碎片交由剪映一键生成的自动成片。信息的密集轰炸让观众无法沉淀情感,也使角色成长失去了温度。

此外,配音上的违和感也格外令人出戏。马丽饰演的臧姑娘全程使用普通话,我们尚可理解为角色原籍山东,且现实中臧健和本就少讲粤语。但朱亚文饰演的警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需要搭配粤语配音,造成了多次口型错位。虽然后期唤臧姑娘一句「老乡」,可以勉强消弭尴尬,还能用普通话搭建起一段模糊的「BE式」爱情支线,但错乱的语言效果依旧难以忽视。

AI生成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模板化」的工业痕迹,而《水饺皇后》恰恰就充满了这样的质感。讲到苦难,必定流泪;展现女性互助,必定欢笑鼓励;母女情深,必然是「这就是妈妈的味道」;而励志的路上,总会遇见贵人相助。


然而真实的人生,并非如此精准地向上对齐。电影中,每逢臧姑娘跌入谷底,总有某种外力将她托起,但这些「转折」都没有深挖到情感根部。臧姑娘到底是如何熬过腰伤与偏见?水饺配方又如何被一改再改?事业从街头小摊变成国际品牌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又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与挣扎?这些本应是女性奋斗史的高光时刻,最终却都以PPT般草草结尾。

不可否认,传记电影本就难拍。它不仅素材宏大,还需要用两个小时萃取人生,塑造一个人物的灵魂。

原型人物臧健和的一生本就值得被尊敬与铭记,她的奋斗、挣扎,以及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世界中披荆斩棘,都是电影语言的绝佳素材。

但《水饺皇后》却仿佛只是将她的百度百科塞进AI软件,草率生成剧本,再一股脑地丢进剪辑模板中一键成片。哪怕演员再努力抠情绪、挤眼泪,也无法掩盖整部电影如同工业残次品般的粗糙与空洞。而当臧健和的经历被AI式地「复述」,那么观众中途离席的冷淡反应,和观影后收到的差评,也就不再令人意外了。


好的传记电影,怎么拍?


同样以女性主角打破困境的传记电影为例,去年上映的《泳者之心》无疑是佳作之一。该片改编了历史上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泳者格特鲁德·艾德尔的故事,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0,烂番茄新鲜度达到85%,可谓叫好又叫座。

那么《泳者之心》哪里打动人?

首先,它将「困难」写得具体而有层次。影片中的女主角楚迪,不仅生活在一个对女性充满偏见和歧视的年代,同时自身还患有荨ZZ寻麻疹。这意味着她面临多重障碍:一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性别规训,尤其是父亲对她和姐姐安排的传统婚姻;二是来自自身身体的限制;三是当时社会对女泳者能力的普遍质疑与实力打压。影片通过层层推进,细腻地展现了她如何一点一点凭借自身,和周围人的帮助与支持,挣脱束缚、突破极限,取得成功。而这种「挣扎感」和「抵抗感」才是传记片真正的灵魂。

反观《水饺皇后》,虽然影片也试图呈现主角臧健和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但种种问题却更多流于表面。语言不通、资金困难、丈夫离开、抚养孩子等每个听上去都相当棘手的问题,实则解决方式都过于简单,甚至是「开挂」式发展。例如为了保护女儿向黑社会挥刀,竟意外唤起黑社会头目对「母亲」的回忆,转而赢得对方的大额订单支持。这种处理更像「女性爽文」,而非「现实困境的真实对抗」,而如若角色缺乏现实感,那么自然也就削弱了她的主动性与成长力。

其次,《泳者之心》的「女性群像」非常出彩。虽然楚迪是绝对的主角,但她的身后却站着一整排女性角色,共同构建出了支撑她的力量网络。母亲的支持、姐姐的陪伴、教练的帮助,甚至是来自陌生小女孩的鼓励,这些女性之间的连接与互助,呈现出女性之间柔韧又坚强的共情力量,也是楚迪能够完成最终壮举的重要基础。

相比之下,《水饺皇后》也试图展现母女之间的传承和女性群体的联结,却像一则拍摄仓促的公益广告。除了「红姐」这一提供住宿的工具性角色,其余女性形象几乎没有任何性格区分,更没有任何具体互动。母亲、妹妹与主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模板化、套路化,没有任何细节支撑,也缺乏真实情感的触动,最终流于平面而又苍白,导致影片的最后,「献给所有妈妈」的字眼浮现时,观众都感觉莫名其妙。

最后,传记电影不等于流水账式重现人生。好的传记改编,应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合理加工、强化戏剧性。《泳者之心》的原型特鲁迪·艾德尔现实中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经历了两次,间隔整整一年。电影则巧妙地将这两次挑战压缩为短短三天,让剧情在心理博弈和身体极限上都张力十足,观众自然更容易被吸引。而《水饺皇后》则像是把主角一生中所有「大事件」一股脑搬上银幕,但每个节点都浅尝辄止,结果反而失去了重点,像一笔流水账。

女性传记电影从来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也不是单纯讲「她好惨,却好强」,而是要用戏剧性的笔触进行加工,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女性成长图景。《泳者之心》做到了,而《水饺皇后》则远远止步及格线。

1号结语

《水饺皇后》不是缺故事,也不是没人设,随便从臧健和的人生中挑出任何一段情节,认真打磨、精心编排,成片也不至于如此潦草敷衍。

五一档本该属于每一位靠双手拼搏出路的劳动者。而一部献给他们的电影,更该呈现出真实的艰难、可敬的坚韧性,以及哪怕身处泥泞也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气。

而《水饺皇后》的剧情则无聊堆叠,观众的情绪被廉价调动,打着「励志」的标签,把幸运砸到主角头上。仿佛这电影不是拍给劳动者看的,而是拍给资本交差的。

如果仅仅将女性励志、亲情、逆袭、美食、打工人等标签丢进剪辑机里搅拌一通就能换取票房,那还真不如把这个活丢给AI。

起码它能确保演员口型匹配、花字效果清晰,故事结构流畅。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