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观中,观山水:以文字雕塑重构当代山水精神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在这条贯穿古今的轴线上,在金属与古建的对话中,见证文字如何生长为山河。
5月10日,由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主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协办,北京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策划的“观·山·水——中轴线上的文本空间雕塑艺术展暨卢远良作品展”在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龙尾之要”的观中(宏恩观)正式启幕。艺术家卢远良以“观”字为底,展出30件文本空间雕塑系列作品,以艺术与古建共振,在中轴线上重构人文、建筑与城市的对话谱系。
开幕式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以多重维度诠释展览价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先生首先致辞,追溯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并认可卢远良作为艺术家、策展人及公共艺术实践及研究者的多重身份集合,其探索印证了新时代艺术家的复合型生长;南方公共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张宇则对艺术的社会根系进行探讨,提出本次展览中的跨媒介转译,正是文化根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适应性进化,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国际的经纬间编织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图景。策展人王玉龄解析场域的精神拓扑,强调书法里图画的文化性突破,“我们在古建中构建了动态的文本网络”,每一次的视角切换都是在重组文字的语义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触发文化重构的诗意显影。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东方嘉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甄军重新定义文化空间中的艺术赋能,他提及,本次展览通过在地文化与雕塑语言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探索,更是赋能文化建筑活化利用和城市更新的深度实践,让古建真正成为市民可感知的精神地标。最后,艺术家卢远良回归创作本身,为十年的实践历程进行阐述,从文本概念破茧,至空间结构解码,最终落入中国空间的气韵文化及历史,让我们重新思考“山水”与生活的意义。
展览开幕期间还进行了“书法空间与公共艺术”主题论坛,围绕书法中的人文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当代转译路径展开交流与探讨,以此探索中国传统自然与人文意境之间的深刻链接。
艺术家卢远良介绍,文本空间雕塑系列开始创作于 2020 年1月。在基于对不同语言“文字/文本”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艺术家对语言文化的空间、在地语境的二次探索,进而逐步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特殊空间张力的文本式雕塑。作品在经过无数次的锤打、铸造、焊接、打磨、抛光等过程中,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空间书写”的动作。在有关“中文”的创作中,是基于对“草书”和“行书”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想象文本语义的可能性,取历史书法大家之长,分析象形文字的特征,进而摹写、改造、空间化,形成新的空间文本创作,让造型观念与语义表达形成一体。文本空间雕塑在场域中所形成的“山水”与“气韵”,既是“文本”,更是艺术家试图在公共领域中进行“叙述空间”的观念性表达。
展览策展人王玉龄表示,此次展览《观·山·水》在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宏恩观中举办,具有非凡意义,艺术家以一个大型的“观”字装置为核心,并延伸出多组空间感强烈的书法雕塑。它既是“观山水”,也是“再遇山水”,更是一次关于公众与当代山水关系的探问。
观中主理人、策展人陈雪认为,当光影漫过砖墙,“观·山·水”的轮廓悄然显现,艺术家卢远良带着数年间对文本空间雕塑的探索,向传统山水意向发起当代叩问。那些被解构的韵律及留白,经由雕塑艺术语言的重塑,在空间中凝结成可触摸的呼吸节律。它们静静伫立在历史的轴线上,与古建的苔痕共生绵延。当艺术浸润在砖石的肌理之中,斗拱的斑驳与钢材的光辉在此相遇,最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完成公共艺术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精神性重构与在地实践。
本次展览在宏恩观的古建场域中,打造了一场传统与当代的跨时空对话。艺术家通过雕塑重新诠释东方空间美学,在刚劲的直线与曲线中激活城市的文化记忆——这是独属于中轴线上的时空折叠,当金属的光泽映照出钟鼓楼的晨昏,崭新的文化故事正在被书写。
据悉,“观·山·水——卢远良作品展”将持续至11月1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期间将推出“山水与城市”系列主题活动,请持续关注。
艺术家简介:
卢远良,1989 年 10 月出生于广东惠州。2014 年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艺术硕士(MFA)学位。2015-2016 年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2017-2018年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目前,他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是知名公共艺术机构“叙述空间”的创始人、艺术总监。
作为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那时花开》《春暖花开》《水天一色》《菏泽牡丹》等。他曾参加的展览包括明天当代雕塑奖(2014)、前海公共艺术季(2016)、深圳公共雕塑展(2019)、山西万荣国际雕塑展(2020)、云南滇池风土艺术季(2024)。此外,他还曾策划多场重要的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也长期从事公共艺术方向的学术编辑出版工作。多元化的实践经历,使他成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领域的新兴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