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强制美国药企大幅降价,中国创新药:影响不大!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2日21点,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发布“最惠国政策”,强制把美国处方药价格拉到“全球最低价”,预计药品价格将立即下降30%至80%。
事实上,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对美国药价“开刀”。早在2020年,在其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就曾推出过“最惠国”(MFN)政策,试图让Medicare(联邦医保)支付的药价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价,并计划在三年内分段完成。不过这并没有成功兑现,美国药企后续以“规则制定程序不当”为由提起诉讼,最终使该政策被联邦法院叫停。
特朗普对此并不甘心,在第二次上任后,他首先是延续了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的部分条款,允许Medicare(联邦医保)直接与药企谈判药价。最近几周,特朗普又采取一系列针对药品价格的行动,包括要求众议院共和党人强制为医疗补助计划中的药品规定低药价。而在北京时间昨晚,特朗普正式通过行政命令重启“最惠国政策”,承诺美国处方药价格不得高于其他任何国家所支付的最低价。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在其看来,美国一直在独自承担全球创新药高研发成本的“冤大头”。根据美国卫生福利部(HHS)下属的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ASPE)2024年发布的报告,2022年美国所有药品(品牌药和仿制药)的价格是33个对比国家平均价格的近三倍,其他国家每支付1美元的药费,美国消费者需支付2.78美元。而所有这些高额成本最后都由美国医保买单,这也是其医保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之一。
对此,特朗普将“最惠国政策”认为是其发布过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政策之一。而该政策也立即引起中国股市的激烈反响。据悉,沪深股市里,百利天恒、泽璟制药、信立泰等股价不同程度下跌;港股创新药也应声下跌——基石药业、亚盛医药、来凯医药、康宁杰瑞、和誉、歌礼制药、映恩生物、宜明昂科等盘中跌幅一度超过8%。
这只是短期反馈,如果从更长远来看,在美国强制降价之后,对中国创新药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这值得深究。
利,远大于弊
近一两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格外火热,而美国药企则是最大付费方。据据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其中与美国药企直接相关的多达44起,占比47%。
2015-2024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受让方及转让权益分布(图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
所以,如果“最惠国政策”实行,美国药企整体营收会大幅压缩,随之而来的便是降本增效的进一步落实。这意味着,未来在BD中国创新药时,美国药企可能会更加谨慎,在引进项目时更注重利润空间,优先选择高毛利产品或在定价机制下更具吸引力的差异化品种。另外在交易过程中,美国药企可能还会大幅压缩中国药企从授权交易中所能获得的收入预期,例如下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金额或降低销售分成比例等。
在诸多行业人士看来,这是一定会存在的客观情况。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主要影响的是一些大额交易,对于首付款仅千万美元的BD交易来说,这不仅不会阻碍其交易进程,反倒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起推动作用。
对此,纽扣资本合伙人李瑞谈道,“在大幅降价之后,美国药企为了控制‘引进成本’,可能会将更多目光投放到中国创新药身上,因为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的创新药管线一定是最便宜,质量又最好,同时也是研发周期最快的,这完全满足美国药企的BD需求。相反,欧美一些小型biotech可能会大范围倒闭,因为他们研发成本普遍较高,因此更容易被美国药企放弃。”
其次,美国药企一定会在整个医药供应链上压缩成本,从制造商出来批发零售过程的折扣可能会回收,另外研发端上的成本也会大幅压缩,这意味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研发地位会显著上升。而同样是基于控费逻辑,因为中国创新药临床成本便宜,并且入组又快,研发效率高,所以美国药企可能会将更多研发中心及工厂引入中国,这对于国内CXO领域可能会带来一些利好。
而在此市场情形下,也会催生出一种新的NewCo模式,即“Hybrid NewCo”。事实上,相比于目前主流的“American NewCo”——将中国创新药权益完全引入美国,并在美国做临床开发,“Hybrid NewCo”在新的市场逻辑下显然更具性价比。
具体而言,据纽扣资本合伙人李瑞介绍道,“与传统American NewCo模式不同,Hybrid NewCo最大的特点就是临床也主要是在中国做,同时也会配备华人为主的管理团队,这会大幅削减研发成本。这意味着Hybrid NewCo所需的资金更少,投资人的投资成本会更低, 从而使NewCo所有股东在未来的交易中赚钱的确定性更大,收益率也更高。”
然后是在定价层面,因为“最惠国政策”要求美国处方药价格不得高于其他任何国家所支付的最低价,而中国恰恰是美国药企全球最低价的市场之一,比如默克的肝癌药、阿斯利康的肺癌药等多款重磅药,当前在中国市场的价格都跌到了全球最低位。所以,为了平衡收益,美国药企可能会放弃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实行的“薄利多销”策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提价。
但这并不是完全的“坏事”,因为这会更进一步推动国产创新药的替代进程,相应地,也会让更多资金涌入创新药领域,并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从而使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再者是从全球原料药生产的角度来看,中国原料药产能已占全球30%,而且基于原材料、人工、工艺效率、供应链管理及政策环境等层面,成本更低,质优价廉的中国原料药领域受益可能性加大。
最后要提到的是对于仿制药以及生物类似药可能带来的出海契机。据悉,在特朗普的“最惠国政策”中,就有提到要重新审视药品专利保护与仿制药准入之间的平衡,加快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审批流程,以增加市场竞争,从而实现药价的大幅下降。这意味着,美国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倒推中国市场,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之下,这可能会为中国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企业带来新的出海契机,尤其是在单抗、GLP-1、生物胰岛素等热门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大面积地走向市场,其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可能会大幅压缩其利润空间,因此对国产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在控制成本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特朗普“最惠国政策”的发布,虽然在某些方面会对中国创新药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整体来看,仍然是利大于弊。对此,某资深投资人向动脉网表示,“这实际上是变相地在给中国创新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在“最惠国政策”发布之后,国内药企就在激烈讨论下一步应该要如何应对,但在一些资深人士看来,现在行动还为时过早。
美国医疗保险分类: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图源:13个精算师)
这一方面是从降价的源头来说,“最惠国政策”可以管控政府支付医保的药物价格,例如MedicareA,B,Medicare Part D,304B和Medicaid等,全部加起来约占美国市场的48%。而另外不被控制的一大部分都被商业医保占据,覆盖差不多2亿多美国人口,这也就是说,“最惠国政策”实际上只能影响一半的药价市场,另一半仍然是交由市场定价。
另一方面则是从政策落地的可行性及程度来考虑。首先,“最惠国政策”大概率不会是实际层面的商业化部署,更多的应该是特朗普政府的政治行为之一,就像近期备受关注的“中美关税战”一样,最终可能会是一场闹剧而归于平静。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惯用伎俩,最后能兑现多少不得而知。
其次,“最惠国政策”所提到的药品降价30%至80%过于夸张,美国毕竟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2023年美国医疗保健支出达4.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高达17.6%。所以,如果出现大幅度降价,必然会对其市场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进而进一步加深其全球债务规模。这对于美国来说,得不偿失。
最后则是从利益角度出发,医药产业一直美国政府最难动的蛋糕之一,因为其背后牵扯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链,这其中包括药企、保险公司,甚至是一些全球顶级财团等。所以,在“最惠国政策”出台之后,美国市场反对声音一片,比如美国药品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高级副总裁Alex Schriver就对特朗普大肆批评,“在我们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之际,政策制定者应该专注于修复美国体系的缺陷,而不是从国外引进失败的政策。”另外还有知名博主埃德·克拉森斯,他也毫不客气地声称“这只是特朗普政府的另一个谎言”。这意味着,“最惠国政策”后续推进的难度非常之大。
所以,在众多行业人士看来,“最惠国政策”在美国市场完全落地的可能性并不大,退一万步来讲,即便其排除万难最终成功落地,药品的整体降价幅度最多也只能是在1%到10%之间,并不会出现大比例的降幅。因此,对于国产创新药来说,静观其变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但也要意识到,无论是此前激烈的“中美关税战”,还是当前轰动一时的“最惠国政策”,其实都是在向国产创新药传递一个关键信息:想要在当前动荡的全球市场之中“活”下去,一定是需要新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比如领先全球的研发进度,或者对标全球更优的临床数据,再或者大幅领先的全球销售额等,这一直是创新药亘古不变的市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