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曹操出行IPO:如何用“车企基因”破解网约车盈利魔咒?

访客 2025-05-14 09:03:14 34414
曹操出行IPO:如何用“车企基因”破解网约车盈利魔咒?摘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文华编辑 | 闪电美编 | 邢静审核 | 颂文2007年,京东集团开始自建物流,很多人认为...

曹操出行IPO:如何用“车企基因”破解网约车盈利魔咒?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文华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2007年,京东集团开始自建物流,很多人认为京东“自找苦吃”。2017年,京东物流集团成立,宣布要通过自建仓储体系和智能化供应链,在实现次日达服务覆盖率提升的同时,将履约成本再降低。

如今,京东物流成为京东集团提升服务体验、展开即时零售、打响外卖战役的重要依仗。由此可见,重资产模式的长期商业价值。

在共享出行领域,曹操出行正以相似的逻辑重构网约车行业:通过车企基因的垂直整合能力,将定制车辆、安全体系与服务标准,以及智能驾驶,打包成可复制的“出行解决方案”,在规模扩张中持续优化单位经济效益。

4月30日,曹操出行在港交所递交了更新招股书。当月18日,曹操出行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这标志着曹操出行的IPO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

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曹操出行以2024年147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7.4%)和8.1%的毛利率,验证了“车企+出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GTV(总交易额)计算,公司自2021年起连续位列国内网约车平台规模前三,并于2024年跃居行业第二,同时事故率低于均值且连续获评“服务口碑最佳”的共享出行平台。

这种“既要增长,又要口碑,还要盈利”的平衡术,正是当下资本市场最为看重的稀缺能力。

1、效率密码:用定制车战略破局

网约车从出现时的风风火火,到如今进入“过剩时代”,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参与各方都面临着不同的难点。

多数消费者见证了行业的野蛮生长,曾因行业价格战享受到出行红利;司机师傅们因为大量订单和平台补贴一度收入不错,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月入过万并不难;对于平台而言,在前期的跑马圈地过程中,少数几家企业完成了从市场到资本的转换。

但随着行业发展中后期的到来,市场红利消失,新用户增长速度减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运营成本大、技术投入高、监管压力大等,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挑战。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不仅平台难度加大,司乘体验更是吐槽“重灾区”。传统模式下,平台依赖社会车辆,车型杂乱,维护成本高,能源效率、乘坐体验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网约车司机的不断增加带来日均营收下滑,为了保证收入则需要工作时间更长。去年以来,司机“宁可热着也不开空调”“臭车”等用户反馈时有发生。

本质上讲,传统的网约车模式存在不足。因为低门槛决定了市场玩家众多,直接导致了他们提供的基础服务很难卖出高价,且用户满意度参差不齐。前期的发展红利更多是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可观的发展空间。但随着市场进入成熟期,过去的方式显然难以为继。

2022年,曹操出行尝试探索专为共享出现场景研发定制车,这是曹操出行基于对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的洞察而选择的另一条道路。

曹操出行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依靠入门级私家车作为营运车,很难满足用户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因此,其结合自身的“车企基因”开发定制车辆,建立起自己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有诸多好处。首先是成本控制。曹操出行背靠吉利控股,拥有传统车企的供应链与制造优势;通过优化运营和管理,曹操出行的司机留存率得到保证。招股书显示,2024年,曹操出行平均活跃司机总数为46.6万名,平均司机留存率为70.8%;

同时,定制车的模式更便于曹操出行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由于吉利集团的紧密合作关系,曹操出行在开发定制车方面拥有独特的话语权。其从一开始就深入参与车辆设计过程,利用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来定制满足用户及司机需求的车辆规格。如在司机端优化续航、提升耐用性、配备智能系统等,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升驾驶感与智能化;在乘坐体验端,让用户可控制座舱内音乐、通风及空调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市场的反馈为这一模式带来了正向反馈。一项独立第三方调查显示,曹操出行被评为“服务口碑最佳”的共享出行平台,用户认可度排名第一。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曹操出行已在全国31个城市部署超过3.4万辆定制车,占订单GTV的25.1%,且比例持续上升。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曹操出行成为中国同类车队最大的一家。毛利率也从2023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8.1%。

在「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看来,“越规模化,成本越低”的正向循环,正是曹操出行毛利率提升的关键,也是其商业模式的优越性所在。

事实上,这一点和航空行业的经典理论相似:当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覆盖达到一定密度时,单位座位的成本会显著下降,从而形成竞争壁垒。曹操出行的定制车战略同样如此,随着定制车队规模扩大,其运营、研发、折旧、维修、能源补给等成本占比也将持续下降,毛利提升,盈利空间增大。

不仅如此,曹操出行司机的收入绝对值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也表明,曹操出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并非通过减少司机收入获得,而是来自企业效率的优化。

如此,曹操出行实现了“平台-司机-乘客”三方共赢,也最终达成了穿越红海成功突围的目标。

2、被资本看重的创新商业模式

经历过多轮行业洗牌,资本市场对网约车行业的投资逻辑已经从“规模为王”转向“效率制胜”,也更加青睐具备完整价值链掌控能力的玩家。在滴滴、T3出行等平台的竞争格局下,垂直整合能力成为资本评估企业长期价值的关键指标。

其中,曹操出行打造的“车企+出行+智能驾驶”的新框架,正在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的盈利路径。

上游来看,网约车行业的成本痛点中,车辆采购与运维首当其冲。但背靠吉利控股的研发制造能力,曹操出行定制的车型TCO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32%~40%,且随着规模扩大持续摊薄边际成本。

在运营环节,AI驱动的决策系统“曹操大脑”可以优化派单,减少运力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进而提高了司机收入,减少了空驶里程,并减少了乘客和司机的平均等待时间。据招股书披露,曹操大脑推出首年,令曹操出行的总GTV提高14.9%。

下游服务质量来看,曹操出行通过“培训+评分”结合,破解了行业普遍存在的服务参差不齐的难点。

如在司机准入方面,通过严格选司机及72小时服务培训,提升司机水平。同时,曹操出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司机评价体系,包括司机评分、服务评价和投诉反馈模块,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司机服务,为乘客提供参考。比如,乘客可以就司机的驾驶技术、服务态度、车辆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司机服务越好。

垂直整合模式的终局竞争力,还需与时俱进。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推进,未来行业的竞争还要看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

曹操出行对自动驾驶的重视有目共睹。“自动驾驶技术决定模式可行,深度定制车决定基础能力,平台效率决定商业成功,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Robotaxi行业发展。曹操智行依托运营平台,已在吉利内部形成‘定制车+自动驾驶技术+出行平台’生态圈,实现Robotaxi三要素的完全打通。”曹操出行CEO龚昕如此说道。

目前来看,曹操出行已在苏州、杭州试点Robotaxi服务。尽管短期内仍需安全员值守,但《晚点LatePost》曾报道称,曹操出行自动驾驶车辆的每公里成本已降到2.3元,接近人类司机成本(约1.8-2元/公里)的临界点。

可以预见,随着自动驾驶平台“曹操智行”的落地,以及2026年L4级Robotaxi的推出,曹操出行可能进一步改写行业规则。若能延续“规模与品质并重”的策略,它或将成为中国版Uber,甚至超越Uber。相较于Uber仍在盈利线上挣扎,曹操出行已验证的垂直整合模式,或将为全球出行行业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如此,“成本下行、体验上行”的剪刀差效应,加之通过智能驾驶紧抓未来的举动,曹操出行商业模式被资本市场看好的核心逻辑,已经浮出水面。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