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疆亘资本总裁胡仲江:GP从“财务出资人”升级为“生态建筑师” | 投资人:快答2025

访客 2025-05-16 14:04:15 40756
疆亘资本总裁胡仲江:GP从“财务出资人”升级为“生态建筑师” | 投资人:快答2025摘要: 前言: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科技、文化、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回望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

疆亘资本总裁胡仲江:GP从“财务出资人”升级为“生态建筑师” | 投资人:快答2025


前言:

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科技、文化、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回望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震荡。疫情、战争、经济衰退、地缘政治……这些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运行规则。然而,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5年,作为投资人,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更能深切的感受到春江水暖。站在产业前端,立在创新前沿,投资人对于已经到来的2025有着什么样的期冀和见解?

我们邀请了多位顶尖投资人,将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经济、投资的路线图。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投资人:快答2025》系列报道第十八篇。

DeepSeek的迅速崛起,如同一股强劲的风暴,让刚刚平静下来的一级市场再次敏感起来。

它的出现,悄然改变着地方政府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以往,地方政府多依赖税收优惠来吸引企业入驻,但如今,一个全新的战场——对“数据主权”的争夺,正在悄然展开。

而在这场变革中,GP的角色正从“财务出资人”升级为“生态建筑师”。他们需要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政府量化数据价值,设计合规的数据使用框架,确保数据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效用。

在疆亘资本总裁胡仲江看来,DeepSeek的崛起会促使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方在合作模式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传统的单向补贴或简单合作关系已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价值共创和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而在谈及DeepSeek的爆火给2025年中国一级市场带来的影响时,胡仲江表示:“2025年中国一级市场将呈现“冰火交织”的复杂局面,既有破局新生的机遇,也面临转型阵痛的挑战。”

以下为融中财经对话疆亘资本总裁胡仲江实录,以飨读者:

融中财经:您对于DeepSeek的现象级火爆怎么看?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突破?除了大模型之外,我们如何认识和国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差距?

胡仲江:2025年,DeepSeek的现象级崛起,标志着中国AI产业迈入“垂直AGI”新纪元。这家以“小参数大智能”破局的企业,通过70亿级模型实现千亿模型效能,将企业部署成本压缩90%,颠覆了传统大模型的算力竞赛逻辑。其成功本质是一场生产力工具的重构运动:在金融、政务等高价值领域,DeepSeek以“合规私有化AGI”方案打破数据垄断——如政务部门可以用本地服务器训练出能处理敏感数据的AI助手,银行可以短时间训练AI系统替代耗时数年的风控流程。这种突破背后藏着三重密码——技术上将大模型的精华浓缩到小模型中,产品上把AI系统做成即插即用的“智能U盘”,生态上通过开放基础版吸引开发者,再向企业销售定制升级版。这种模式让AI从实验室走进了工厂车间。

这场变革暴露了中国AI的真实处境:在应用层面,我们能用更少的数据做出更接地气的成果;但在核心技术层面,仍受制于国外的基础架构。就像国产芯片虽然能用,但处理复杂AI任务时还是稍显吃力,开源社区的影响力也远不及国际同行。这种“表面开花,根基不稳”的状态,倒逼投资者寻找更实在的机会——那些能让AI真正扎根产业的领域。比如在电力行业,AI调度系统让新能源利用率飙升到95%;在中科院实验室,AI化学家正指挥机械臂完成危险实验。

当DeepSeek的一个中型模型就能顶替车企200人的数据分析团队时,这场变革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成为企业存亡的必答题。投资风向随之转向两个关键指标:AI平台能否像乐高积木那样让企业自主搭建应用,以及数据资源能否持续收益。未来的胜负手,在于能否用“手术刀式”的垂直智能体,在国产化技术栈上重建护城河,最终让AI长出“机械手”和“传感器”,完成从数字革命到实体重塑的惊险一跃。

融中财经:DeepSeek之后区域政府都在反思如何产生核心项目?作为GP,和政府的合作模式会否有新的变化?

胡仲江:DeepSeek的迅速崛起,如同一股强劲的风暴,正悄然改变着地方政府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以往,地方政府多依赖税收优惠来吸引企业入驻,但如今,一个全新的战场——对“数据主权”的争夺,正在悄然展开。

以浙江、山东等地为例,政府开始将原本分散的政务数据,如交通、医疗记录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供AI训练的宝贵资产包。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吸引高科技企业。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逻辑上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GP的角色正从“财务出资人”升级为“生态建筑师”。他们需要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政府量化数据价值,设计合规的数据使用框架,确保数据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效用。同时,GP还需在风险共担方面展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通过对赌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探索数据驱动的新商业模式。

此外,DeepSeek的崛起还促使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方在合作模式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传统的单向补贴或简单合作关系已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价值共创和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机制正在形成。这种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项目的成功率,还能有效防止数据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融中财经:伴随着哪吒、黑悟空等中国元素的崛起,您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否已经回归?尤其是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文旅的支持下,其中蕴含着那些投资机会?

胡仲江:文化自信的回归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价值坐标系。当传统文化符号突破博物馆与教科书的边界,以游戏、影视、消费品为载体进入大众生活时,这不仅是民族情绪的复苏,更标志着文化开始作为独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其本质是全球化退潮背景下,本土文化体系对西方消费主义叙事的系统性回应——通过将五千年文明沉淀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意义供给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种转变催生出三类投资逻辑的进化。首先是文化估值体系的重构:过去以流量、转化率为核心的评估标准,正让位于“文化渗透率”指标。一个IP的价值不再取决于短期曝光量,而在于其能否持续衍生出生活方式解决方案。其次是技术赋能的范式转移,AI与区块链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文化资产化的基础设施——前者破解传统技艺的规模化难题,后者为文化确权提供可信账本。最后是消费场景的升维,文化正从商品附加值变为交易本体,就像年轻人为非遗工艺溢价买单时,本质上是在购买文化参与感。

地方政府推动的文旅融合,实则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时空型产品”的试验。当一座城市能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再现历史场景,或是将方言、节庆开发为可交互的元宇宙空间时,文化资源便突破了物理边界的限制,形成复利式增长的虚拟资产。这种模式要求投资者具备双重敏感:既要洞察文化母体的精神内核,又要识别技术解耦与重组文化元素的创新路径。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平衡文化尊严与商业效率。历史证明,过度资本化会导致文化符号的通货膨胀,而绝对原教旨主义又将扼杀创新。未来的投资机遇或许藏在“动态平衡点”上——那些既能保持文化基因纯度,又能构建现代价值交换体系的项目,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文化资产。当文化自信沉淀为可测量、可交易、可传承的经济形态时,它便完成了从精神图腾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跃。

融中财经:2025年乐观还是悲观?请对中国一级市场做三大预测。

胡仲江:2025年中国一级市场将呈现“冰火交织”的复杂局面,既有破局新生的机遇,也面临转型阵痛的挑战。第一个关键变化是投资方向的深度转变。过去追逐热门赛道的粗放模式逐渐失效,真正懂产业细节的投资者开始掌握话语权。比如能准确判断芯片材料纯度对生产效率影响的专业基金,会比跟风投资人工智能的机构更具优势。企业估值将两极分化:缺乏核心技术的公司可能市值腰斩,而能解决制造业实际难题的“隐形冠军”可能身价翻倍。

第二个趋势是退出路径的重新洗牌。随着股市对科技企业上市门槛提高,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受阻,传统靠公司上市退出的方式不再可靠。更多投资机构会转向产业并购。这种变化倒逼投资人提前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而不是简单押注某个明星项目。

第三个决定性因素是国际环境的影响。中美技术竞争从背景噪音变成主导变量,投资赛道被清晰划分为“安全区”与“风险区”。国产替代不再是口号,而是生死线。但最大机会可能藏在“曲线创新”领域:比如在智能家电领域建立中国主导的物联网标准,这类避开正面交锋、另辟蹊径的项目将获得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

面对这样的市场,悲观者看到的是增长放缓带来的估值缩水,乐观者发现的则是格局重塑中的超额收益。2025年的赢家,可能是那些既懂技术细节、又熟悉产业生态,还能敏锐捕捉政策风向的“全能型”投资者。当市场完成这轮深度调整后,中国创新生态或许会迎来更扎实的新发展阶段——就像智能手机行业经历洗牌后,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最终赢得了市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