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买不起喜马拉雅?

对于钞能力持有者腾讯而言,有什么买不到呢?
或许是喜马拉雅!
此前,有消息传出,喜马拉雅将被腾讯音乐集团(以下简称腾讯音乐)收购。
若交易达成,这将是腾讯继2021年收购懒人听书后,在长音频版图的又一次扩张。
不过很快,喜马拉雅方面回应媒体称,尚不知晓“出售”一事。
喜马拉雅是国内音频行业的头部企业,目前正在冲击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近年来市场多次传出其被腾讯方面收购的消息。
对于腾讯音乐而言,如果收下音频市场的头号玩家,弥补长音频这块短板,丰富内容供给自不必说。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节点,接续腾讯音乐承压的订阅用户数。
毕竟,2024年,腾讯音乐整体上保持着不错的赚钱能力,但用户增长开始承压。
根据喜马拉雅招股书援引的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以在线音频收入为口径,喜马拉雅占在线音频行业市场份额为25%,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据凤凰网科技,腾讯音乐已与喜马拉雅就收购进行了磋商,但其潜在估值已大打折扣,并称喜马拉雅过去三年减员超六成;员工人数从2021年末的4342人到2024年末已减至约1500人。
不过,据媒体查询,截至2025年4月,喜马拉雅钉钉办公系统可查询的在职人员数量超2300人。
财务上,一直到2023年,连年亏损的喜马拉雅才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为2.24亿元。
另外,有媒体则宣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喜马拉雅2024年净利润已破5亿元。
这背后,则是通过各种降本增效手段,包括减员、降薪以及削减营销费等开支,而那些减员、降薪手段,又一度把这家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对于喜马拉雅而言,可用的招数并不多。
最新的大招则是配音。
媒体报道称,喜马拉雅配音以独特的声音魅力突出重围,成为众多经典 IP 的 “声音焕新” 首选平台。
当《风起陇西》的多人有声剧在喜马拉雅上线,国家一级演员沈磊的旁白一响起,三国时代的谍影重重便通过声音鲜活地铺陈开来 。
喜马拉雅的套路很简单,用有版权、有影响力的IP,变成声音。
据悉,截至2023年底,喜马拉雅就已累积包含459个品类的4.88亿条音频,总内容时长超过36亿分钟,涉及个人成长、历史人文、亲子情感、商业财经、娱乐等内容。
同时,喜马拉雅合作了中信出版社等220家头部出版社,与阅文集团等150多家网文平台建立合作。
出版社除了进行版权授权,也会进行有声书的制作。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已拥有超520万本有声书。
传了很多次的腾讯并购喜马拉雅,到底暗藏怎样的心结?
卖身,真的是喜马拉雅卖身是最好的出路吗?
如果收购,对于腾讯音乐会有哪些优势?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范佳来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同属耳朵经济,一个音乐向,一个听书向,两相结合的适配程度高,也能快速互补双方的内容不足。
对,注意是快速!
对腾讯而言,不买的话,也就是内容积累慢一点,但依然厚实。
特别是此前腾讯已经依托自己阅文集团庞大的网文IP,开始发力有声书领域。
通过喜马拉雅十余年的“库存”和大量内容创作者,符合腾讯一惯“买买买”来直接晋级垂直领域巨头的打法。
此外,在两者的盈利场景都没打开,只能靠扩张来获得长尾的生存空间的大背景下,也值得“兼容”。
此刻,对于喜马拉雅而言,多年来没有打开更多想象空间,反而让资本市场对耳朵经济的故事不再感兴趣了。
或许卖身腾讯,是其目前获得资本救赎来续命的一个最后稻草。
只是对于腾讯来说,这就是个内容速成通道,加上其家底厚,多花点时间也能达成。
买还是不买,主要看价格……
太贵,会比较亏,钞能力也不能浪费。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