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的高校路,从工具到“基因”

如何重塑教育?
撰文/邹 珊
编辑/李 季
排版/Annalee
人工智能,正快速重塑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同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中首次提出全球高等教育进入“智慧教育元年”的概念。
短短一年间,我国许多教育科技企业与高校共建共创,已经交出亮眼的成绩。据“红网”,依托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教育快速发展,我国数字教育指数排名三年内已跃升至全球第9位,展现出“AI+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力。
2025年5月,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将于吉林长春举办。会上,希沃等头部教育科技品牌将直观展现“AI+高等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尽管知易行难,道阻且艰,但当教育生态的每一环都有AI在场,高校数智化的未来已来。
将AI刻进高等教育DNA
北京邮电大学的智能编程教学应用平台“码上”、浙江大学的新一代科教平台“智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的AI赋能督导新模式……这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亦是AI技术重塑教育行业的缩影。
曾几何时,“AI+”尚是新兴概念。现如今,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AI早已不仅是辅助工具,而是刻进高等教育的DNA,成为驱动高校数智化的“基因”。
这背后,有政策的支持。从 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启国家级战略布局,到2024 年这一“智慧教育元年”,政策已愈发密集与精准,且内容重点从技术工具应用逐渐转向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今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从平台升级、资源扩容、就业赋能、生态构建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全方位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可以说,教育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高等教育格局。
图片来源:ModelWhale
在如此浪潮之下,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助推器,自然也成为了探索数智化转型之路的领军主力。尤其是伴随着希沃等教育科技品牌的助力,AI便一点点走上台前——从赋能高校老师教学场景创新教,到赋能学生学习场景的自主学,再到赋能高校管理场景的智慧管,这种进化不是替代,而是解放;不是颠覆,而是超越。每一环的改变,都意味着AI的在场,而这种“在场”,既代表着AI技术深度融入高校全场景的实践在场,也象征着人机协同进化中教育主体性的价值在场。
当然,伴随着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当AI进一步渗透高等教育生态,数智化转型便也来到了新阶段。
也正因此,作为教育数字化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希沃持续携手全国高校,构建“教学-学习-评价-管理”四位一体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技术赋能、场景重构和生态共创,推动高等教育向数智化方向深度演进。
AI在场:“1+5+N”的范式革命
AI赋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这已成为当今共识。然而,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教、学、管、评、训、练环环相扣,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高校的数智化转型,远不只是让AI简单赋能教学过程,而是要实现教学、学习与管理三大核心场景的数智化突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
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要从何开始,又应落点何处呢?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曾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在大学里,打造人工智能整体生态的核心在于攻克关键技术,“我们应该明确人工智能能为高等教育做什么,以及我们希望借助它解决哪些问题。”
显然,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场景。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场景,希沃将正式发布“1+5+N”方案架构,通过1个希沃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深度链接教室空间五大子系统,为高校N类教学场景的全面数智化升级提供支撑。这意味着,在各大核心场景以及环节,AI将以多元化的形式在场,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转型路径。
具体来看,AI重塑课堂教学模式是第一步。眼下,高校教育不断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教学模式从传统讲授向互动式、探究式学习转变。而AI则以助教的身份,与高校共创着未来课堂。
以希沃为例,依托可触控的LED+智慧黑板+小组屏等硬件和希沃品课软件,AI可深度介入课前、课中与课后:在课前,能迅速搭建起学习空间,以便师生做好课前准备,老师可一键启动设备,释放出更多教学时间;课中,AI助教则增强了课堂的即时适应性,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不同的板书模式和互动模式;课后,AI助教会自动生成面向教师的课堂分析报告和面向学生的知识点总结。
而AI的在场,正打破传统教育中个性化、规模化与公平化之间所谓的“不可能三角”。比如,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品课2.0在随机抽选学生进行错题纠错时,智能抽选系统通过算法来平衡参与频次,能够有效避免互动提问时的“优生垄断”“随机盲选”的困境。
当然,教与学为一体两面,助教与助学亦相辅相成。于是,希沃创新推出“AI学伴”助手,打造重难点提炼、陪伴式互动与个性化资源推送三大技能,为每位学生精准导航,高效攻克学习难题。
希沃教学资源平台
这意味着,AI的教学角色从辅助导师延伸至学伴、学习助理等多元身份,使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AI”三元协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和学习引导者,学生借助AI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AI作为智能助教,则既能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精准性。
如果说教学环节中,AI赋能是润物细无声,那么在教学管理环节,AI的角色则称得上“雪中送炭”。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管理面临着三大关键问题,即数据精准采集难、课堂精准评教难、课堂精准督导难。尤其是传统的线下巡课方式,一度因为效率低下和高成本饱受诟病。据《AI赋能高校课程质量评价白皮书》,传统人工评审模式下,高校单门课程评价平均耗时40分钟,分析报告制作周期长达1周,专家邀约流程需要3-5天,这种低效运作严重制约了高校课程建设的迭代速度。
也正因此,希沃打造了AI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构建了“制定计划-督导巡课-评价反馈-问题分析-监督改进”的应用闭环,既能提升常规督导巡课效率,也能实现智能化教学评价。
高校智慧教学平台
数据能更为直观地展现AI助评的高效:去年11月份起,桂林理工大学首次采用了线上督导巡课的方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组织了130名校院两级的领导、督导员以及资深的大学教授开展全校课程的督导评课,一共1700+次的评课记录、覆盖到了540门课程,课程覆盖率达到36%。
AI助评
而高效的背后并不意味着低质。为了使AI助评更真实客观,在评价设计过程中,希沃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共同构建AI评价维度。基于高校真实教学评价量表与数十所高校真实评课需求调研内容,希沃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了评价标准,并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优化评价模型,让模型更加贴合高校真实评教场景。
所以,AI助评不仅解决了效率问题,更通过标准化流程消除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波动,为教育评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技术基座。
不仅如此,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曾提到,高校需要一个“智慧校园辅助决策‘驾驶舱’”。而希沃则想高校管理者之想,让AI助管成为可能。通过希沃的AI教学管理平台,管理者不仅可以查看教室实时动态,还能让平台迅速生成各项数据分析,从而让教学管理决策更智能、更高效。
当AI不断重塑教学生态,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是,尽管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必然趋势,但它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角色。相反,善于运用AI的教师,将成为这一转型浪潮中的主力。这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也提到,要“以培养未来教师科学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硬投资和软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能力。”
而AI助训,则为新一代师范生提供了全新的实训路径。一方面,师范生可通过希沃的硬软件,进行AI人机协同备课等实训,还能再具备AI能力的微格教室进行实训,并在平台及时查看到视频回放及分析报告;另一方面,希沃还联合上海师范大学、重庆科学研究院,推出了行业首个以学生智能体做陪练的模拟课堂实践解决方案,可以多样化教学场景,让师范生提前感受真实课堂,培养其临场反应能力、师生互动能力、学情考察能力等。
师范生AI实训
更重要的是,AI助训开启了人机融合师范生培养新范式,从而让新一代教师先一步适应数智化浪潮,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融入教学生态,最终形成“AI+”的良性循环。
从助教、助学、助评、助管到助训,AI正以多维角色重构教育全链路,却始终凭其通用性与渗透性,推动教育的开放性、公平性和共享性。当AI产品的大生态逐渐成形,全新的教育时代便有了更多可能。
校企共创,解锁未来
纵观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技术与教育相生相长,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系统来说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着教育的未来。而在2025世界数字大会上,他再度强调,“‘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世界课题。 ”
基于此,教育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智能+教育”改革试点,打造智慧课程、“人工智能+X”课程群,选树一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提供了诸多“AI+高等教育”的新范式。
探索总需有人先行,而这条转型路上,不乏校企合力。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携手教育科技品牌,共执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解锁了数智化教学的新世界。
希沃与2600余所高校共同探索教育数字化实施新路径,覆盖全部的双一流、双高院校;与60多所高校共建近百个协同育人项目,在去年800所参与本科教学评估的学校中支持近200所学校完成教学评估。
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基于希沃的AI方案,已有300多间智慧教室实现了教室录播系统的常态化应用和管理;在山东师范大学,随意走进一间教室,则能看见老师们通过希沃品课软件实现投屏、头脑风暴、答题抽选等多种操作,与线上线下的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以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自由表达观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搭建了希沃混合教学管理平台,打造教学数据“驾驶舱”,出勤率、课程建设等教学情况一目了然。
而“数字时代,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答案,就藏在这些探索与变革之中。
尤其是,伴随着交互智能平板、直播录播平台、智能讲台、电子班牌等硬软件逐渐成为智慧教室的“标配”,更全面的AI赋能方案也已落地校园,不仅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也助力教师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2023年,肇庆学院与希沃举办签约仪式,合作共建智慧教育产业学院,围绕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研训、师范生及高校教师数字化素养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助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2024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与希沃签约合作共建“希沃学院”。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双方还将共建一门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及课程资源,通过AI赋能全校师范生。
这是一个缩影。自2022年,希沃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希沃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支持项目,旨在通过智慧教室建设、专题培训等方式,支持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范围内的72所师范院校、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助力推进教师队伍职前职后一体化和教学教研一体化。项目开展至今,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设232间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教室和中小学教师智慧研训室,惠及约37万名教师和师范生。
正是这些扎根一线的实践,印证了“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前瞻性——当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便能释放出1+1>2的创新势能,而专注教育数字化十六年的希沃,则始终践行技术创新者的使命,不断创新技术,构建生态,打造数字普惠的平台和应用,从而成为高校数智化转型的托举者,助力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深水区,开辟出一条条兼顾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的进化路径。
这也揭示出校企共创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技术赋能而不僭越,人类主导而不守旧”的新型教育生态。不难想象,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教育进化中,当“希沃们”持续锻造这把教育变革的金钥匙,我们终将看见:每所高校都能开启属于自己的未来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