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D轮对赌高悬,溜溜果园的IPO不接受失败?

访客 2025-05-20 19:09:09 17677
D轮对赌高悬,溜溜果园的IPO不接受失败?摘要: 文:向善财经最近,“溜溜梅”的母公司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果园”)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拟实现主...

文:向善财经

D轮对赌高悬,溜溜果园的IPO不接受失败?

最近,“溜溜梅”的母公司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果园”)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拟实现主板挂牌上市。

这也是继2019年撤回A股上市申请后,溜溜果园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了。

从公开信息看,此次溜溜果园IPO是为了扩大再生产。

比如募资金额将在未来三年用于扩大公司的梅干零食、梅冻及产品配料的产能;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扩大公司的销售网络及开拓国际市;用作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等等。

但是在深入研究完招股书后,我们却发现了另一条主线:

即上市“对赌”协议下,溜溜果园所面临的巨大股权赎回压力,以及沉重的短期债务负担和紧绷的资金储备面之间的矛盾。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比于前者的扩大再生产,后者这些迫在眉睫的、实实在在的资金债务压力,或许才是现在创始人杨帆着急推着溜溜果园冲击IPO的原因之一。

那么面对这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IPO,溜溜果园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背着对赌协议冲击IPO,溜溜果园不接受失败

说实话,见过破釜沉舟的,但是真没见过像溜溜果园这样,主动把自己逼到死角里的。

天眼查APP显示,溜溜果园的融资共有四轮:

A轮在2015年,北京红杉(下称“红杉”)以1.35亿元的代价换得溜溜果园15%的股权。

B轮在2017年,一位名为李青的投资者以约1.026亿元成功认购溜溜果园5%的股份。

C轮在2019-2021年,溜溜果园发生了两次股权转让以及一次入股:

李青将所持全部股份以1.185亿元作价,转让给了深圳君荣,两年浮盈超1500万元;溜溜果园创始人杨帆将所持1.18%的股权转让至诺享瑾鸿,套现2880万,算是小赚一笔。

然后是诺享东辰入局溜溜果园,投资约4399.2万元,持股1.8%。

期间在2021年1月,溜溜果园和A轮、B轮、C1和C2轮投资者共同签订了赎回协议:如果2023年12月29日前,溜溜果园未能上市,这几轮的投资者就有权强制要求溜溜果园赎回股份。

A轮和B轮投资的回购价格是,原始投资本金加上每年10%的单利,C轮是原始投资本金加上8%的年化单利,共同扣除此前已派发的累计股息或支付的补偿金。

结果显而易见,2023年年底溜溜果园未能完成上市对赌协议。

不过早有准备的是,溜溜果园在当年11月、12月份分别与C轮和B轮投资者签署了补充协议,将上市期限延后至2025年6月30日和12月30日。随后在2024年6月,溜溜果园再签补充协议,B轮和C轮投资者们的赎回权和其他优先权终止,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恢复。

这是个好事,但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毕竟,天上不会白掉馅饼。如果溜溜果园想要让资本投资者们,甘愿放弃每年10%和8%的稳健保底利息,那么可能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承诺和代价去补偿。

但对此,溜溜果园和杨帆却没有做过多解释。至于港股资本市场会不会问询这一问题,我们也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不过无论怎样,对于投资本金巨大,且年限周期较长的红杉资本来说,现在都已经等不下去了。

在同样的时间节点(2024年6月)上,红杉行使了A轮股份赎回权,给溜溜果园开出一张金额高达2.6亿元的“赎回账单”——其中包括1.35亿元的投资本金与近1.26亿元的利息。溜溜果园分两批支付:第一笔本金在2024年11月付清,第二笔于2025年1月系数偿付。

这次的赎回,对溜溜果园的资金储备状况冲击很大。

甚至哪怕在2024年12月,溜溜果园又引入了两名D轮投资者,融得7500万元,且再次开出了对赌协议。如果溜溜果园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市,那么投资者就可以要求溜溜果园赎回股份,并按每年6%的单利计算利息。

但即便如此,截止到2024年末,溜溜果园的流动资产总额也只有9.36亿元。

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0.78亿元,剩下的包括5.24亿元的存货,以及1.63亿元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1.15亿元的“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项及其他资产”和约0.5亿元的“已抵押银行存款”等等。

而同期,最主要的流动负债却高达10.49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计息银行借款”约3.21亿元,且为一年内到期,短期债务压力相当明显。

更雪上加霜的是,溜溜果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出现了下滑。一路从2022年的2.02亿元连续降至了2024年的0.84亿,算是进一步加剧了整体的流动性危机。

如果今年年底不能顺利上市,且D轮投资者还要求赎回股份的话,那么溜溜果园就很有可能被迫走上“以债养债”的路子…

持股9年清仓,北京红杉为何“清仓”?

回到业务经营层面,如果说B轮投资者李青的清仓转让,是因为2019年溜溜果园上市撤回导致的,那么A轮的红杉在溜溜果园上市官宣前一年撤退,这背后就有点值得深思了。

毕竟从招股数据来看,这一次溜溜果园准备的非常充分。

在2019年招股书中,溜溜果园展现出的是一幅营收增长陷入瓶颈期,且净利润连年下滑。报告期内(2016年—2018年)实现营收约8.04亿、8.47亿和8.73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为0.81亿、0.6亿元和0.56亿元。

但如今,在2022年—2024年,溜溜果园实现营收约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净利润约为0.68亿元、0.99亿元和1.48亿元,整体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增长态势。

同时在2024年,“梅冻”实现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32.26%,总营收占比也来到了25.4%,仅次于“梅干零食”等基本盘产品,算是跑出了第二增长曲线。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杉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清仓变现呢?

这背后可能有对10%单利的满足,所以想要减少不确定性,以实现稳健套利;也可能有对溜溜果园未来上市和上市后估值想象力的保守预估。

因为如果深入探究的话,现在溜溜果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瑕疵。

一是梅类产品结构占比过大,且单一的问题。

2019年招股书显示,溜溜果园的梅类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常年超85%。而如今(截止到2024年末)更是超过了90%,整体一直都未能走出梅类产品的边界。

这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担忧:

比如单一品类下的供应链抗风险问题。虽然现在溜溜果园旗下有梅冻、梅饼,以及梅冻电解质冰沙系列等多元化新品,但上游原材料却始终都囿于梅子等单一农产品作物,那么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就很容易会对溜溜果园的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产生不利影响。

这一点在上次招股书中就有所提及。2017年,因花期出现较强的霜冻天气等不良气候因素导致青梅果大量减产,其收购单价较 2016年大幅上涨,结果导致当年溜溜果园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

当然,溜溜果园也可以通过将产业触角延伸至全球产区,来进一步分摊不确定性风险。比如最新招股书显示,在西梅产品方面,溜溜果园已经与智利、法国和美国等产区的优质西梅种植园,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

但问题是,在当前关税贸易战等不确定性冲击下,溜溜果园的全球化布局,好像不仅不足以打消资本市场的风险疑问,而且可能还会反过来激起更多的担忧……

又比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由于现在溜溜梅几乎快成了“梅”类零食产品的代名词,所以无论是梅干、梅冻,还是其他某款梅类产品,一旦出现了食安问题,那么溜溜果园整体的产品线都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

但偏偏在这方面,溜溜果园在部分生产阶段还选择了承包商协助生产,比如梅干零食的浸渍等工序。另外其还委托OEM供应商生产梅冻及其他梅产品。

说实话,就算是品牌自建工厂也很难完全避免食安问题的发生,更不用说代工厂们了,产品“翻车”的风险也会更大。就像前不久才曝出来的来伊份粽子里吃出“带血异物”事件,哪怕是由大名鼎鼎的五芳斋代工,但来伊份也没能逃过一劫。

或许正因如此,2021年9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溜溜果园生产的尼嗒芒果(果脯类)中的霉菌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另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溜溜梅的投诉也已高达429条,多数都是吃出异物、变质等问题。

虽然这些投诉尚未得到进一步验证,我们不易妄下结论,但是如此集中的消费者反馈,也多少能证明溜溜梅的食品安全质量,可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再来看第二个业绩瑕疵:溜溜果园销售模式转变带来的,营收阶段性繁荣的质疑问题。

在上一次招股书中,溜溜果园主要以经销商模式为主,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3.99%、88.72%和 86.44%。但如今,2022年——2024年,溜溜果园的直销模式占比分别为25.5%、33.3%和59.2%,逐渐实现了对经销渠道的超越。

尤其是在2024年末,溜溜果园直销渠道中,自营网店销售收入仅占8.6%,零售商占比达50.6%。其中,零食量贩店成为最大增长点,前三大客户鸣鸣很忙、万辰集团们合计贡献了约4.66亿元,占同期总营收的近29%。

那么这里就留下了一个小问题:现在溜溜梅的业绩增长,到底是由梅类消费市场需求的内生驱动带来的,还是靠直营渠道转型扩张和营销推动的?

毕竟,溜溜果园在实际量贩零食销售中,面向的是鸣鸣很忙、万辰集团旗下的万千加盟门店们,而不是最直接的消费者。

那么只要量贩零食加盟门店们开得越多,规模越大,溜溜果园就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说消费市场对梅类零食产品的真实需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并不重要,至少不会快速反应到溜溜果园的业绩表现方面。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未来量贩零食市场增长的放缓,溜溜果园还能继续保持高增长吗?

所以总的来看,现在溜溜梅交出了这份成绩单,不缺亮点,但同时暴露出的隐忧也不少。比如单一品类的增长桎梏,又比如资金面紧张等等。

因此,无论最后的IPO的成功与否,我们也都希望溜溜梅能够加快“亡羊补牢”的步伐,从而打破现在的经营困境,开辟出一个更想象力的增长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