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CXO的狼真的来了!三星生物“All in”CDMO

5月22日,韩国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宣布,计划将其现有业务拆分为合同制造(CDMO)公司和研发制药公司两部分,旨在缓解客户对于潜在利益冲突的顾虑。
拆分完成后,三星生物将专注于其CDMO(合同研发、生产与检测服务)业务,同时将包括生物类似药业务Samsung Bioepis在内的子公司及新投资,转移至新成立的控股公司Samsung Epis Holdings。
截至首尔时间上午11点,三星生物制剂的股价下跌了1.5%。
生物制药行业正经历技术变革,个性化医学、AI药物发现、CRISPR等技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7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5%。行业趋势包括头部药企并购整合资源,以及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依赖CDMO降低成本、加速上市。
CDMO的重要性在于其技术壁垒和产能优势。生物药生产工艺复杂,CDMO企业需具备全链条能力。此外,CDMO帮助药企分散风险,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三星生物分拆核心原因是战略聚焦,让CDMO业务专注产能扩张和客户合作。
以上对于中国CXO的影响具两面性:竞争加剧,地缘政治推动欧美药企将订单转向韩国、日本、印度等地区,三星生物们分流中国订单。中国CXO企业面临价格竞争和融资困难,部分企业暂停IPO。倒逼转型,中国CXO需加速技术升级、拓展海外产能,并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竞争力。尽管面临挑战,中国CXO市场仍以15%增速增长,2024年规模达360亿美元,占全球28%。
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向技术密集和外包专业化演进,CDMO成为关键支撑。三星生物分拆是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缩影,中国CXO需在危机中寻求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以应对来自韩国等地区的挑战。
01、三星生物转型,专注CDMO
对于三星生物来说,这一分拆计划的提出正逢其时。在过去一年里,公司股价实现了超过40%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其母公司三星电子在市场上的表现似乎略显疲软。
截至本周三收盘,三星生物的市值已攀升至78万亿韩元(约合568亿美元),成为韩国市值第三大的公司。
三星生物的CDMO部门为百时美施贵宝、礼来、Moderna等全球领先药企生产药物和疫苗,预计到2024年,该部门将贡献公司营收的约75%。
三星生物的另一主要业务领域是“制药”,涵盖研发、生产和销售生物类似药(即品牌药的替代版本)。
随着CDMO业务的持续扩张,客户对于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也在不断增加。
简单来说,当一家制药企业选择三星生物作为其CDMO合作伙伴时,会涉及到大量核心技术和商业信息(例如新药配方、生产工艺、上市计划等)。如果三星生物在帮助客户生产原研药的同时,利用这些信息预测市场动向,并在专利到期后自行生产仿制药,客户自然会感到不安,担心“我的竞争对手正在利用我的技术赚取我的利润”,从而产生疑虑。
三星生物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尽管公司已建立“严格的防火墙”,但仍有客户表达了对利益冲突的担忧。分拆将有助于“彻底消除”这些担忧。
而进一步来看,若CDMO牵涉制药业务的潜在利益冲突可能对市场竞争、技术保密、商业信誉以及行业合作产生影响。包括:
市场竞争:业务重叠带来的风险
CDMO业务与生物类似药开发业务的重叠可能引发利益冲突,这不仅可能导致客户的核心技术面临被反向利用的风险,还可能使得工艺优化经验被转移到关联公司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中,从而提升其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此外,客户敏感信息的保密性也可能受到威胁,这可能促使客户转向其他CDMO企业,或调整供应链策略,例如启动自建产能。
技术保密:信任危机与合规漏洞
如果导致客户技术数据泄露,可能会引发法律和市场风险。
商业信誉:信任的崩塌与品牌的反噬
对利益冲突的担忧已经导致一些客户调整了合作策略;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利益冲突问题,其全球市场份额可能会逐渐减少。
行业生态:合作模式的变革与监管的加强
利益冲突的风险可能会加速制药企业减少对CDMO依赖的趋势,这可能导致CDMO行业从“产能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以药明康德为例,此前也多次强调,始终坚守其业务定位,不参与新药的研发工作。
此外,首尔Life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姜大坤表示:“除了业务上的需要,此次分拆也有公司治理结构重组的需要。”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其分拆后的CDMO业务估值可能从集团整体的15倍PE提升至25倍PE(参考龙沙等纯CDMO企业估值水平)。
通过分拆,三星生物试图将资源集中于技术壁垒更高、利润率更稳定的CDMO领域,同时避免生物仿制药业务因研发周期长、市场竞争激烈而拖累整体估值。
02、“叒”获大单 2025年业绩已完成大半
谁能料到,如今全球CDMO领域的黑马——三星生物,其创立初衷竟是专注于生物类似药的开发。
2011年,三星集团在韩国仁川成立了三星生物,正式踏入生物制药行业。这一战略决策是基于三星对全球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深刻洞察。当时,全球生物药市场正以年均12%的速度扩张,而三星电子等核心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成立之初,三星生物便定位为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商,同时开始与全球药企合作,探索CMO(合同生产)模式。
2012年,三星生物与渤健合资成立了三星Bioepis(2022年已实现完全控股),专注于生物仿制药的开发;2013年,其首个工厂(Plant 1)开始投产,产能达到3万升,并与百时美施贵宝签订了为期10年的制造协议,承接了其肿瘤药物的商业化生产任务。从那时起,三星生物正式从生物类似药开发商转型为CDMO服务商。
此后,通过迅速扩大产能,并与辉瑞、罗氏等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7家建立合作,三星生物成为全球CDMO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三星集团的资本和资源优势,以低成本规模效应为核心竞争力,计划在2032年前建成8个工厂,总产能达到132.4万升,目标是超越龙沙等竞争对手。
三星生物在CDMO领域崭露头角,主要得益于频频获得的“大单”。2023年,与辉瑞签订的9亿美元CDMO合同,刷新了韩国生物企业单笔交易金额的纪录,首次引起全球关注。同年,三星生物首次跻身全球CXO排名的前十位。
尽管2025年尚未过半,三星生物已经完成了两笔重要的订单,这两笔订单的总价值已经占到了2024年业绩的近60%。
1月,三星生物与一家欧洲药企签订了价值2.07万亿韩元(约合14.1亿美元)的合同,这笔订单占到了2024年总订单的40%,也是三星生物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合同。
5月,公司又宣布与一家美国药企签订了价值7373亿韩元(约合5.18亿美元)的CMO合同,这笔合同占到了2024年合并营收的16.2%,并且合同期限将持续至2031年底。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合并收入超过了1.3万亿韩元(约合9.9亿美元),营业利润达到了4878亿韩元(同比增长37.5%)。
生物药部门(CDMO)的收入达1万亿韩元(约7.3亿美元)占比77%(同比增长43%);
生物类似药的销售额为4018亿韩元(同比增长31.9%)。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生物制药CDMO行业呈现结构性复苏特征。龙沙的CDMO 业务(不含CHI)销售额增长接近20%。Catalent(被诺和诺德控股收购)业绩仍然承压,2025年Q1营收10.23亿美元(+4.2%),但净亏损收窄83%。
而从整体CDMO格局来看,三星生物目前处于全球CDMO第二梯队头部,与药明康德、龙沙形成差异化竞争:
与龙沙对比:成本控制更优,但在高端技术(如基因疗法)和全球化布局上稍逊。
与药明康德对比:从体量来看,2025年Q1营收三星生物约为药明康德的一半,但增速是其一倍。在大分子CDMO领域产能相当,但在小分子及新兴技术上与药明存在差距。
未来,三星生物专注CDMO业务后,或将进一步释放增长动力。而从其第一季度的新进展来看,有三个重要事项值得关注:
第一,位于韩国松岛的第五工厂已于4月正式投产。该工厂通过先进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第五工厂新增了18万升的产能,使得三星生物的总产能提升至近80万升。该工厂赋能基因疗法、细胞治疗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以满足mRNA疫苗和新型疗法的需求。此外,还计划在松岛基地建设第六工厂,具体的产能尚未公布。
第二,公司在日本东京开设了销售办公室,以扩大其在亚洲的产能优势。
第三,公司投入运营的ADC设施标志着三星生物正式进入ADC CDMO市场,参与商业竞争。
目前,全球ADC-CDMO市场份额中,第一梯队由Lonza(龙沙)和药明合联占据;第二梯队包括Catalent等公司。预计三星生物将直接进入第二梯队,并有望挑战第一梯队的领先地位。
03、2025 中国CXO回暖
从分析机构报告来看,2024年中国CRO和CDMO行业的增长,在剔除新冠疫情影响后,呈现出持续且稳健的趋势。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复苏势头显著,拐点已然显现。
特别是在CDMO领域,由于下游产品持续快速增长,化学大分子及特定领域如多肽、寡核酸的CDMO生产需求预计将迅速增长。因此,对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持续受到看好。随着全球投融资活动的逐步恢复以及前端项目向后端的持续延伸,小分子CDMO领域也有望逐步恢复增长。
观察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随着订单规模的扩大、海外业务的提升等因素,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等中国领先的CXO企业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行业整体回暖的态势十分明显。
其中,药明康德2025年一季报显示,实现整体营收96.55亿元(约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其中在美国及欧洲分别实现了28.4%和26.2%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2024年全年水平;实现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40%。一季度,公司在手订单攀升至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
此外,随着国内降准降息政策的逐步实施,2025年一季度国内CRO订单也呈现出逐步恢复的趋势。2025Q1泰格医药净新增合同金额同比增加20%,昭衍新药新签订单同比增加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