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接入潮”:千行百业进入“大洗牌时刻”

接入DeepSeek一小步,却是行业洗牌的一大步。
全文4400字,读完约需要10分钟。
开年后的朋友聚会,免不了要聊一个话题:DeepSeek。
DeepSeek实在太热了,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的,这个春节假期返工的心是被DeepSeek“砸”醒的,各行各业为之一振,海外研究机构直接将DeepSeek的推出称为“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尤其是,上下游产业链、软硬件公司、互联网应用纷纷接入DeepSeek,更是为这场大模型热添了一把火。一转眼间,从芯片制造、云计算、汽车、教育、医疗到电商、电信、搜索引擎,纷纷完成DeepSeek接入,尤其是“双微”——微信搜索和微博智搜的接入,更是让DeepSeek“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接入”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改变?目前大家还莫衷一是,很多人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我的观点很鲜明,在我看来,接入的一小步,却是AI生态大繁荣的一大步,也是众多行业竞争格局大洗牌和AI真正进入普惠化时代的一大步。
为啥这么说呢?
简单说,我赞同这样一个观点:AI的比拼,短期看算法,中期看算力,长期看能源,终局看应用。中国在算力层面存在短板的情况下,DeepSeek在推理上的成本突破,再加上开源模式带来的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接入,有望弥补中国在算力上的不足,弯道超车,重塑AI竞争格局,率先改变产业格局,让千行百业的面貌为之一新。
朋友们听我这么一说,都觉得很好奇,接下来我详细地说一说。
1
“接入”的一小步,
却是AI生态繁荣的一大步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项技术的普及和生态繁荣,往往始于一次关键性的“成本突破”,汽车如此,电力亦如此。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也离不开两个核心支点:低成本和开源。
DeepSeek通过混合专家架构(MoE)与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的创新设计,结合强化学习优化训练流程,只用了557.6万美元就实现了与GPT-4o匹敌的性能。更关键的是,其推理成本仅为OpenAI的1/30。
这个突破,彻底打破了“算力堆砌=性能提升”的行业惯性,让AI的创新开始走出了堆算力的“大水漫灌”思维,把更多的目光朝向算法效率和资源优化。
就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多次在演讲中表达的,AI竞赛不仅涉及芯片等硬件技术的较量,更涵盖了算法优化、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
但是,请注意,这还只是第一层的改变,也就是对AI行业本身发展产生的影响。
更深的一层影响,是对千行百业的改变。
DeepSeek的低成本和开源模式,让过去不敢想、想也做不到的公司,也有机会跑步进入大模型时代,由此形成“低成本-高渗透-生态扩散”的链条。
一家头部金融机构的AI技术人士对媒体说,DeepSeek的API定价仅为OpenAI运行成本的1/30,每百万词元仅需2.2美元,这种低成本使得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够负担得起。
一些智能硬件公司,比如做智能穿戴产品的公司,由于产品本身体积较小,过去很难支撑大模型需要的算力,有了DeepSeek的轻量化架构,智能手表、AR眼镜等产品首次实现了本地化AI功能,让智能穿戴时代更快一步到来。
再比如借助DeepSeek的开源模式,微信内置DeepSeek搜索功能,腾讯元宝、钉钉、华为小艺接入DeepSeek选项,微博智搜接入DeepSeek-R1模型,在最贴近用户的一线场景中,将智能交互嵌入实际生活中,让用户低成本地一步迈入AI时代。
还有人们津津乐道的政务场景中的“AI数智员工”。在深圳福田,数智员工已经在200多个业务场景中上岗了,将原来需要数小时处理的文书,压缩到几分钟,效率大大提升。
我把这种接二连三的传导称之为DeepSeek的“涟漪效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寂静的湖水中丢下了一块小石子,它所产生的震荡和带来的影响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展,绵延不绝。
其中,第一圈可以理解为改变AI企业创新的方向,第二圈赋能千行百业,第三圈重塑经济格局。经过这三圈,AI实现了从“技术奇点”迈向“社会奇点”,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精英化走向普惠化。
那么,这种“涟漪效应”将产生多大的产值?
高盛在报告中说,“Deepseek的出现表明中国AI发展和应用速度比我们之前预计的要快”,预计“到2030年,AI技术将为中国 GDP带来20~30个基点的增长”。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沈阳说,DeepSeek的成功不仅是中国AI行业的突破,更是全球经济的利好消息。“如果DeepSeek能持续保持开源第一的地位,其经济价值可能突破十万亿元人民币,并通过金融杠杆的放大作用,进一步扩大其经济影响力。”
2
“接入”DeepSeek,
绝不意味着只是多了个“入口”
我们再往深处说,“接入”其实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变化,就像海平面下面的冰川,或许肉眼还不可见,但在水下正酝酿着巨大的改变。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就是“接入”的性质到底是什么。
有朋友说,“干嘛都接入DeepSeek,我下载了DeepSeek APP就可以了,要那么多其它入口干嘛呢?”
这话初听有道理,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我先不讲答案,我们亲手试试就知道了。
我们知道腾讯元宝接入了DeepSeek,给用户提供了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两个备选接口,我选择了DeepSeek,然后问了一个“送分题”——通过腾讯元宝使用DeepSeek-R1模型与直接使用DeepSeek独立APP有什么不一样?
元宝很快给出了完整的回答,从使用体验稳定性、应用场景、数据来源等多个方面,列举出了两者的差异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借助元宝使用DeepSeek可以直接调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内容资源,这是在其他场景下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些内容没有对其他应用开放。
我又拿微博智搜接入的DeepSeek-R1模型试了一下,提了一个生活类话题,“孩子喜欢看手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纠正?”
微博智搜立刻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极具针对性的答案。粗看起来似乎与其他平台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当你点开信息来源链接,会发现一个不同,这些内容主要来自于微博平台博主发布的内容。
这些内容以往可能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内容中,或者被微博每天都在发生的热点新闻刷下去了,但现在他们神奇般地被打捞起来,并组合成了一个全新的内容产品。
再举一个办公应用场景的例子,打开钉钉APP,找到AI助理,选择“创建AI助理”,这个时候会发现里面有模型配置备选,里面有通义千问,也有DeepSeek,还有月之暗面、零一万物等多项备选。
我选择了DeepSeek,设置完毕后,就可以在钉钉的办公场景下随时随地调用DeepSeek,它可以完成针对特定场景的用户需求,比如帮我提炼会议纪要,汇总特定行业的关键资讯等。
上面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所谓“接入”DeepSeek,不是说多了一个进入DeepSeek的入口,然后大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进入同一个DeepSeek,得到一样的答案,不是这样的。
而是,相当于在这些应用当中内置了一个强大的AI大模型能力,结合着这个应用本身的场景需求、内容特色、数据资源和生态优势,两两相加,创造出独特的产品,产生1+1>2的效果。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基础模型开源+垂直场景定制”生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无需自研底层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了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的深度融合。
就拿微博来说,过去由于微博的热搜体质,很多用户将其视为获取第一手消息的来源,而忽视了其兴趣内容。相比小红书等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微博的垂直兴趣内容用户心智一直被稀释。但随着 DeepSeek 的接入,这一情况可能很快发生改变。
DeepSeek 能够精准挖掘微博平台上的兴趣类内容,将那些曾经被淹没的高价值内容重新呈现给用户。如此一来,垂类内容创作者就能获得更多被看见和实现商业变现的机会,微博用户也能够更好地消费兴趣内容。
同时,微博智搜与原有的热搜形成了有效整合,使热搜不再是转瞬即逝的热点,而是拥有了长尾效应,实现了两者的双向加持。
医疗领域就更典型了,医院接入DeepSeek,可不是简单地将问诊机器人改头换面,而是在数据层、知识层、服务层等多个层面“解耦-再耦合”。你可以理解为,用医疗数据喂养出了一个定制版的DeepSeek ,打造了一个医疗场景下的“大拿医生”。
这里绝不是一个“接口”的概念,而是一个内容和能力的再造,或者说,打造了一个新物种。
其他应用场景也是一样,不管是钉钉、飞书、腾讯文档,还是政务服务系统接入后打造的“AI数智员工”,都是基于特定的场景、特定的需求以及本身特有的优势,重构产品,重构服务能力,让千行百业实现了“AI化”。
这些不同场景下的DeepSeek,既共享着基础模型的“基因”,又带着场景数据的“记忆”——他不是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复制出无数个孙悟空,而是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定制版的孙悟空,这是它真正厉害的地方。
3
当“接入”成为常态,
什么能力成为“胜负手”?
我们再往更深的层面思考一步,未来,当接入DeepSeek变成常态,会发生什么?什么样的产品和平台更具有竞争力,或者说什么样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说到这,我的脑子里闪出了20多年前大学课堂上的一幕,一位经济学教授,颇为得意的对我们说,“我一年发表的论文是其他老师的好几倍,你们知道我怎么做到的吗?因为我会用电脑写作,很多教授现在还在用手写。”
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DeepSeek的接入也是一样,先接入比后接入能够享受到先人一步的红利,但等大家都接入的时候,比拼的是什么?
假如有两位作家,一个先用上了计算机,一个还在用手写,第一个作家自然写的快、产出高,但当两个人都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这种技术的方差被拉平,比拼的就该是创意、天赋、创作的热情,以及持续不断的创作能力。
一样的道理,当各个平台接入DeepSeek后,搜索不再有门槛,传统搜索平台的优势被取代,未来,比拼的一定是哪个平台原生内容多,且具有持续生产新内容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内容好比石油,DeepSeek好比抽油机和炼油机,如果大家都具备一样的机器,无疑,谁储备石油量大,谁赢。
我们不妨列个公式:平台内容储备×提炼能力=未来竞争力。
所以我们就能看到类似的话语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比如,腾讯元宝团队会强调通过元宝来使用DeepSeek,用户可以搜到其他平台看不到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内容,他会强调独家的内容力在“DeepSeek时代”形成的护城河。
微博也是一样。微博智搜接入DeepSeek-R1模型后,微博丰富的原生内容储备和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形成了新一道护城河。
在这样的格局下,用户的搜索习惯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新的内容平台替代传统的搜索平台,整个的行业格局将被大洗牌。
这对内容平台的启示是,在DeepSeek时代,擅长做内容的人就专心做好内容,把自己的内容生态做深、做厚、做新,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你的护城河。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做智能家居或者做智能穿戴,有了DeepSeek的加持,厂家专心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这个结果或许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所乐见的,他曾说过,从长远来说,希望形成一种生态,业界直接使用DeepSeek的技术和产出,DeepSeek只负责基础模型和前沿的创新,如果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上下游,就没必要自己做应用。
当然,DeepSeek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因为越来越多的产品接入DeepSeek,DeepSeek就会成为AI基础设施和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整个生态的链主角色,这对DeepSeek至关重要,甚至对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席位争夺都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再回到我在开头说的那句话,AI的竞争,短期看算法,中期看算力,长期看能源,终局看应用。说到这,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应用才是大模型竞争的终局了——
北京的医生用AI做罕见病诊断;深圳电子厂通过AI调度实现零库存生产;成都火锅店的后厨机器人自主优化千年配方——这些场景的密集涌现,“基础模型开源+垂直场景定制”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AI赢得终局的真正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