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五狐家政:护老篇-养老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还有多远?

养老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还有多远?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 203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与此同时,全国养老护工缺口达 550 万,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机器人作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那么,养老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还有多远呢?
从现状来看,机器人 “养老” 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 “照进现实”。在江苏无锡,一家科技企业研发的 “大头阿亮” 智能养老机器人,能够随时提醒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还具备播放新闻、帮忙网购等功能;在北京,700 多户老人配备了养老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呼叫家政服务、实现紧急呼救;各地养老院也纷纷引入机器人 “上岗”,涵盖了喂饭机器人、康养机器人、卫生护理机器人等多种类型。
从产业基础而言,我国发展养老机器人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条件。当下,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养老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AI 芯片、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也日渐成熟,使得养老机器人在性能上不断提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 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 79 亿元,未来五年将会以 15% 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9 年将会达到 159 亿元。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养老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其聚焦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了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以外,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这一标准的出台,为养老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养老机器人前景广阔,但要实现规模化应用,仍面临着诸多门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养老对服务精细化和个性化、产品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这导致机器人研发投入较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价格并享受服务,反过来又制约了技术研发的深入。同时,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其自身实现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自闭环还需要技术突破,尤其是需要广覆盖的数据、充足的算力,以及 AI + 人工协作的智能算法。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养老机器人的感知与交互能力仍有待提升。例如,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老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指令,导致服务无法精准提供。在成本方面,机器人产品融合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多种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使得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此外,维修、保养、软件升级等后续使用成本也让消费者有所顾虑。以市场上常见的辅助康复类或辅助护理类机器人为例,其价格往往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不过,业内也有不少积极的声音。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有更多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产品投向市场。目前养老助老机器人在养老机构使用较多,而在普通家庭的普及度较低。一些企业表示,当真正的消费主力进场,产量提升后,价格自然会下降。同时,养老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显而易见,要真正实现降低研发生产的成本,还需要技术完善、政府引导等多方发力,实现大规模量产。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表示,随着相关产业政策持续发力,养老机器人的市场也正在加速培育形成,养老机器人应用规模化、价格平民化,不会太久。他认为,首先要分门别类地了解老人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更加精准、有效地去满足这些需求。这既需要老人家庭、老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一些制度性的老年护理服务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养老护理机器人的价格和老人的需要日益匹配。
从长远来看,养老机器人有望重塑未来养老市场。它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能支持老年人享有有尊严的独立居家高质量生活。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逐步降低以及市场的日益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养老机器人将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 。或许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所说,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家庭 。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期待养老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