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辉超市,失去的四年

过去四年,亏损近百亿。
近日,永辉公布了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全年营收为675.74亿元,同比下滑14.07%,亏损达到了14.65亿元。
这是永辉业绩出现连续下滑的第四年。与2020年高峰相较,企业营收已经下滑近三成。四年亏损的金额达到了95亿元,超过了公司2014年到2020年利润总和。
在整个零售赛道中,永辉也从冲击千亿规模的商超标杆,走到了艰难“自救”的边缘。目前,永辉超市的大规模收缩也仍在持续。
很难想象的是,2020年永辉规模已经接近千亿元,名创优品的营收不足百亿。而行业还在质疑胖东来“为什么走不出许昌”。短短几年间,这些企业位置两极反转,永辉反倒成了被帮扶的对象。
“过去四年,是永辉失去的四年,市场冲击与自身战略选择,使其最终走到了被收购的结局。”一位熟悉永辉的从业者说道。
营收下滑三分之一
2020年是永辉的分界线。此后四年,持续20年的增长不再,业绩断崖式下滑。
2010年上市后,永辉连续十年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2020年其规模在超市百强中已经排名第二,稳居行业头部。
2020年上半年,永辉营收突破了500亿元。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永辉当年的营收将突破1000亿元。同一年,永辉还在持续扩张,新进入了西藏、山东、甘肃、内蒙古、青海五省,基本完成了在全国的布局。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永辉的前景整体向好,但转折也发生在这一年。
2020年永辉并未达到千亿规模。全年营收为932亿元,净利润近18亿元。在四季度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营收也从289亿元下降到了205亿元,亏损2.3亿元。
自此,永辉进入了长达四年的“衰退期”,且这种状况还在持续。
2021年到2024年,永辉营收从910.62亿元降至675.74亿元,缩减近30%。在利润上,永辉转变为连续亏损,几乎亏掉了此前七年所有的利润。仅2021年,亏损就接近40亿元。在门店规模上,永辉的门店数量从1057家逐渐降至600余家,数量已不及2017年。
今年一季度,永辉的营收与利润较去年同期仍在下降。按照此前规划的2025年关闭250到350家门店计算,永辉的门店将降至400余家。这也意味着永辉的规模还将大幅缩减。
同时,随着黑龙江、吉林两省门店出售给比优特,永辉也在放弃对于全国市场的布局,回归优势区域。
不可否认,过去几年消费市场的变化使得零售行业整体承压,但永辉的下滑幅度仍然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10%。除2023年外,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超市业态销售额也保持增长。
更不用说,这四年山姆的门店数量翻番,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奥乐齐从只有几家门店发展到超过60家门店,并且走出了上海。而近两年,胖东来每年的销售增速超过了50%。此外,以比优特为代表的区域零售企业,也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
有零售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目前商超行业正处于机遇期。一些全国性商超的关店收缩为此前规模较小的区域零售企业提供开店的机会。换言之,这一机会正是来自永辉。
对于永辉而言,这些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业绩下滑。目前,永辉的门店规模与营收状况基本已经回落到了2017年前后,走下了行业第一梯队的位置,从行业的引领者变成了追随者。长期亏损之下永辉的持续经营更是面临挑战,事关企业生存问题。
“在资金压力严重的情况下,只要对方能够补充资金企业自然就会选择出售。所以名创优品的收购实际并不算意外。”有零售从业者说道。
四年持续“折腾”
过去四年,永辉也在不断调整战略,寻找新的增长可能。但这些调整实际并未触及根源问题,因而并未扭转下滑的局势。
据了解,仅2021年前后三年时间,永辉的组织架构就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首先设置了十大战区,之后调整为七大战区。一年之后便撤销了七大战区,调整为省区总经理制。同时,在总部搭建采购、供应链、营销、科技等职能的服务中台。
其目的在于,让永辉总部对于全国门店销售和供应链执行力提升,改变原有战区制导致的效率低下,战略推行受阻等问题。
在业态上,永辉紧跟市场风口。举例来说,2020年到2021年,关闭了大量的mini店,同时入局了仓储店,希望以此缓解之前业态失利和业绩下滑的影响。2021年,永辉共开出了53家仓储店,这些店当年同店销售增长了32.9%。
2023年,折扣店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行业开始内卷价格。永辉则设置了“正品折扣店”,主打商品性价比。
此外,永辉还在持续布局“店仓一体”,希望在线下受到冲击时,通过线上渠道实现增长。
密集布局新业态,为永辉带来了增长的可能。但这些调整并未让永辉重获增长。据了解,不少调改的仓储店一年后又逐渐改回了传统门店。
实际上,无论是仓储店还是折扣店其经营逻辑与传统商超都有明显的差异,并非单纯降低售价、毛利率,调整商品规格和陈列方式所能达成。而当时包括永辉在内的商超企业,布局筹备时间较短,因而并未打造出完整的盈利模式。
在此之外,聚焦到价格层面上,传统商超难以在与线上渠道、折扣店的竞争中形成优势。因此,最终也难以以此扭转业绩持续下滑的局面。
在供应链的搭建上,永辉曾在食品用品、生鲜等品类上进行调整。搭建供应商服务平台,增加千名产地生鲜买手,建立生鲜加工中心。但这些调整,并未真正触及零供关系的根本,因而对于商品竞争力的提升有限。
这就导致了,永辉在商品层面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个例子是,在自有品牌的建设上,永辉也进行了长期的布局。但就目前来看,永辉商品的吸引力仍然有限,自有品牌占比仅在5%左右。而在学习胖东来后,淘汰了70%以上的商品。
现在来看,永辉的困境背后是整个零售行业进入变革时期。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经营效率、商品力、服务体验等。消费者在寻求更加便利、更具性价比的购物方式。而这些无法通过简单的业务调整完成,永辉自然也无法改善业绩。
“任何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无界创新资本合伙人蔡景钟说道。在他看来,永辉面临的困境本质是传统商超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果当时永辉去学习山姆,提升商品力与运营效率。接下来的这四年可能就不会这么被动。毕竟零售企业主要驱动一方面来自前端的服务、更好的卖场环境,另一方面来自后端产品力、价格力的驱动。”蔡景钟说道。
“科技永辉”得与失
实际上,过去四年永辉押注了数字化,将“科技永辉”作为核心战略推进,希望以此实现转型增长。永辉对此的阐述是,永辉的第三个十年是科技永辉的十年,企业将从传统永辉转变为互联网科技永辉。
以此为背景,2021年技术出身的李松峰先后担任了永辉的CTO与CEO,同时成立了超过千人的科技部门。2021年到2023年,永辉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达到了7亿元左右。永辉曾表示,科技投入影响了公司的利润,是造成亏损的一个原因所在。
客观来看,这一战略产生了一定成效。2022年底,永辉就已经初步实现了坪效、人效、品效提升30%的目标,部分标杆门店人效提升了30%-50%。在此之外,永辉的线上销售也在不断提升。2020年时,线上销售额为104.5亿元,占整体销售约10%,2024年占比提升到了21.7%。
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的判断,始终存在不同声音。过去四年间,永辉业绩的持续下滑更是增加了市场的质疑。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通过技术投入提升效率必不可少,但永辉选择的时机不对。在企业已经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消费者到店才是关键。”有零售从业者说道。
事实上,数字化的作用在于通过提升效率,进而挖掘出存量市场的增长机会。但2021年永辉面临的最大挑战,实际是其他业态带来的分流,因此这一时期永辉的数字化较难解决增长问题。
而这个过程中,山姆、奥乐齐、盒马等企业则凭借商品的优势,拉开了与永辉的增速差距。
盒马创始人侯毅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永辉想通过数字化来提升经营业绩基本是不靠谱的,数字化只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但是无法创造客户价值,无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辉需要的是全面提升商品的竞争力,创造出一批有差异化的商品和一批有客户记忆的品类。”
随着叶国富的入局,永辉已经调转方向,强调“品质永辉”战略,经营重心回归到了商品打造、供应链的建设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叫停了押注数字化的转型。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3月份,李松峰卸任永辉CEO。张轩宁表示反对,并提出目前是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的收获期,战略规划的稳步推进对公司未来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这一意见并未影响最终决议。而在2024年,永辉的研发投入下降超过40%。
目前,相较于“科技永辉”战略,多位从业者更为看好叶国富为永辉确定的方向。即学习胖东来,通过供应链与商品驱动,打造一个新型的品质超市,进而打造出中国版的costco。据了解,截至3月份,永辉41家开业满3个月的调改店,3月实现了1470万元的净利润,一季度累计净利润达7472万元。
回顾永辉的发展,2003年提出的“盈利性增长”战略,为此后十余年的增长提供了基础。而过去四年的停滞带来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至少现阶段的落后已经是事实。能否逐渐缩小这一差距,重新回归增长,目前依然难有定论。
“但现在的永辉总比四年之前要好一些。”一位永辉前员工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