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与转型交织,酒类流通变革进行时

酒类流通企业当前普遍承压,仍是共识。
近年来,酒类流通行业频现波澜,1919从新三板退市、怡亚通淡出白酒业务、华致酒行营收回落、海伦司市值缩水……这些标志性事件,或许暗示着一个阶段的悄然结束。
转型迫在眉睫。
模式变轨应对业绩承压
营收下滑,成为酒类流通上市公司2024压力最直观的表现。
华致酒行单季营收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毛利率同比下降2.3%;酒便利净利润下降468.03%,海伦司净利润亏损7797.6万元;新三板企业中,除大隆汇外,红酒世界与大和恒(酒水业务)营收均有不同程度缩水。
渠道的旧模式,正面临市场变革、去库存压力和激烈竞争的多重考验。
以华致酒行为例,2024年其白酒营业收入87.6亿元,较2023年减少约6.35亿元,且白酒业务7.33%的毛利率低于公司酒类业务的平均利润。同期,进口烈性酒营收减半,报告期内同比减少43.75%,葡萄酒业务也在收缩。
在近期举行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华致酒行方面也表示,当前酒类行业处于周期性深度调整,主销名酒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公司毛利率因此降低,收入也略有下滑,同时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对部分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净利润同比减少。
在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新零售营销专家刘春雄看来,传统大商若继续依赖厂家返利和B端思维,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过去那种B端思维和2B业务已无出路。
与华致酒行相比,海伦司业绩的下滑并非渠道旧模式与市场的对抗,更多是困于旧有的发展模式。
海伦司曾以利润较高的直营模式实现快速扩张,但该模式后期反而限制了其规模增长,如今即便依靠加盟模式,也难以扭转战局。
财报显示,门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虽有扩张,但加盟模式带来的问题接踵而至:15%的门店客诉率超标,单店日均销售额下降,加盟商盈利压力剧增,部分门店回本周期延长至3年以上。
没有永远成功的渠道模式
业绩承压,但流通企业的一系列积极举措,仍为行业带来信心。
电商业务成为华致酒行增量来源之一。2024年,其电商业务营收20.92亿元,同比增长72.87%,占总营收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华致酒行表示,公司正积极布局线上O2O销售平台业务,搭建B2C平台,进一步拓宽全渠道营销网络。
为应对价格倒挂等难题,华致酒行还通过“护价行动”优化库存管理。财报显示,公司存货金额较年初减少3.9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54.23%,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
一边是华致酒行积极发展电商业务加码线上,另一边是1919整合优势回归线下。
2024年12月,1919第六代直营门店“1919酒饮生活馆”在成都开业。与以往传统酒水零售连锁店不同,1919将其定义为“集购酒、休闲、社交、用餐于一体的全方位消费场景”。
门店中既保留传统商超货架,又增设选酒区、品鉴区及美食区。截至目前,1919已完成50多家自营酒饮生活馆的调改试点,部分门店的日流水达数万元。
多年以来,渠道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潮起潮落间,看准趋势的企业方能立足。华致酒行和1919的尝试,或能给行业带来启发。
酒类流通的新风口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赵禹认为,物流体系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变迁,正在重塑酒业渠道格局。
而即时零售作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正成为酒类流通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商务部的一组数据揭示了即时零售的庞大规模——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网络零售额的4.2%,预计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
《2023即时零售酒类白皮书》也显示,2023年酒类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约200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27年有望达到千亿。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其重要性,纷纷抢占这一市场红利。例如,华致酒行推出了华致优选,满足消费者对配送效率、便捷程度的需求;1919、酒便利、酒小二等专业平台亦早有布局。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卓鹏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田卓鹏分析认为,酒类连锁企业借助即时零售不仅突破时空限制,更能通过高频消费场景实现用户黏性升级,为传统渠道注入新增量。
值得关注的是,即时零售带来的不仅是渠道迭代,更是酒类消费场景的生态重构。夜间经济、即时宴饮、应急消费等碎片化需求催生出庞大的增量市场,也将为酒类流通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赵禹特别强调,企业应加速布局即时零售和直播电商领域,通过跨界资源整合打造场景化营销闭环,在年轻客群培育和区域市场渗透方面形成突破。
从渠道为王到场景制胜,酒类流通行业的未来,不会再是单一渠道的竞争。这场行业洗牌中,那些敢于打破B端思维、直面C端痛点的企业,或将在阵痛后迎来真正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