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护航+AI赋能,合成生物产业加速驶向发展快车道

5月15日,合成生物概念涨幅居前。截至收盘,青松股份、川宁生物、拓新药业等收获20CM涨停,福瑞达、丸美生物、金达威等个股也实现10CM涨停。
消息面上,青岛市印发的《青岛市合成生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青岛力争在合成生物领域突破关键技术不少于30项,形成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成果不少于5项,打造标志性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项,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
聚焦生物技术最前沿
合成生物是21世纪出现的一个新兴学科,它将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深度融合,通过设计、构建和优化生物系统,创造出具备全新功能的生物体或生物分子。
同时,合成生物被视为继“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十四五”以来,合成生物学已经逐渐在天然产物合成、医学、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应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合成生物学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北京、广州、青岛等多地也陆续跟进,纷纷加快合成生物相关领域布局。如北京推出加快合成生物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到2026年落地一批创新产品,新增3家合成生物制造上市企业等;青岛亦推出类似的行动方案,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广州则成立“合成生物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主要承担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功能。
发展前景广阔
在诸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合成生物产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过去五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7%,预计在2028年将成长为体量近500亿美元的全球性市场。
随着合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叠加其绿色环保、能耗少、成本低等优势,合成生物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对医疗健康、科研、化学品、食品和饮料、农业等领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约为86.26亿元,2024年已突破百亿元。
机构认为,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以及消费升级,生物基材料、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将为合成生物学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华安证券分析称,国内合成生物产业虽然相对海外市场起步较晚、技术方面有待积累,但在政策扶持加码、市场需求拉动、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国内合成生物产业将不断开发应用场景,迎来发展新阶段。
AI为合成生物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的兴起为合成生物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引擎。凯赛生物、蔚蓝生物、华恒生物等多家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利用AI技术研发、设计、改造相关合成生物项目。
其中,凯赛生物(688065.SH)此前战略入股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实现了对AI蛋白质结构预测、设计技术领域的深度布局。该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合成生物学迅猛发展。基因编辑、人工智能(AI)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等技术的突破提高了合成生物学的底层研发效率。公司将增加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高通量研发设施。
蔚蓝生物(603739.SH)在年报中透露,公司积极探索AI智能改造技术在酶蛋白优化改良、菌株代谢通路优化和智能发酵调控中的应用,已成立AI技术开发及应用实验室,稳步推进AI技术在酶蛋白功能特性优化、酶蛋白质高效表达的代谢网络调控及菌种智能发酵优化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华恒生物(688639.SH)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设高通量等关键平台,持续推进华恒研究院合成生物平台的升级建设。同时,公司成立AI数字化实验室,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深度探索 AI 技术在合成生物领域及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路径。此外,该公司还牵头设立合肥市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项目,“生物+AI”战略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