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CT跌破6500元!全国影像检查费“腰斩“内幕曝光

医用影像检查开启新一轮调价潮,价格"洼地"持续加深。
最近一个月,上海、广东、福建、安徽等地相继出台放射类医疗服务调价方案,价格变化引人注目。
不少常规影像检查项目价格呈现阶梯式下降。以上海最新方案为例,磁共振平扫最低355元、增强CT最低不到270元;广东CT平扫/增强、磁共振等放射影像检查项目价格降幅达14%-40%。
超一线城市作为全国价格“锚点”,基本限定了上线。此次调价中,PET/CT、PET/MRI等高端设备检查费用普遍跌破 1 万元大关。
2022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将全国放射检查收费项目压缩为26 大类,废止数百项收费项目,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一致性监管”。
对于行业而言,以设备参数驱动的收费逻辑彻底改写,一定程度缓解无效的“参数内卷”;对于患者而言,高端影像检查价格下探降低了就诊门槛,同时也要防止过度检查的泛滥。
不少影像医生却表示:寒冬开始了......
▲废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表/截图自广东医保局《关于公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
01、放射检查价格持续下探
价格管理是一个“按下葫芦又起瓢”的工作,为了防止“以检查养医”替代“以药养医”,合理下调放射检查服务价格水平是这轮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以磁共振平扫为例。4月17日,广东发布《关于公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规定全省最高价为505元,而此前同类项目收费最高为628.52元(1.5T以上),对应降幅近20%。
福建与广东相当,不过“梯度定价”分为省属三甲医院、省属三甲以下医院,磁共振平扫价格均为505元,其中个人自付比例为20%。
作为最早发布放射检查医疗服务价格整合的省份之一,3月27日安徽公布新版价格,规定磁共振平扫价格为460元。
上海“梯度”更为精细,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医院不同价格标准,其中磁共振平扫分别对应430元、393元、355元,具有显著价格优势。
再看增强CT项目,上海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分别收费295元、280元、265元;福建统一收费290元;广东最新定价 305 元,降幅约 17.5%(此前最高370元)。
此外,为限制收费上限,无论磁共振平扫还是CT增强,三地同时要求超过3个部位按3个部位收费,避免重复和不合理收费。不过,细节方面略有不同:
- 广东要求同一部位CT平扫后立即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按“5折”收取;
- 上海要求CT平扫与增强同时进行检查的,只按增强检查计收一次;
- 福建要求同一部位CT平扫后即刻做增强扫描的按345元收取。
另外,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加收项标准,比如磁共振平扫-特殊方式成像(加收)项目中,上海加收80元,广东为55元,福建、安徽50元。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全国范围第一次放射检查项目的价格下调。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就选取多个城市作为试点探索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国家医保局去年3月曾表示,两年多来,已按新机制平稳实施2轮调价,分别涉及1398项和5076项医疗服务价格,设备物耗占比为主、费用影响大的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有所下降。
2024年12月,广州就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专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的通知》,将磁共振平扫(1.5T以上)价格从840元下调至628.52元、增强CT由408元下调为370.47元、PET/CT全身显像由6375元降至5599.56元(不含药)。
总体而言,医疗检查的定价走低是近年来的趋势,这一点过往收费较高的MRI、核医学等高端检查中尤为显著。
02、收费目录大“瘦身”
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将引发一定“蝴蝶效应”,影响医院采购和日常经营决策,甚至重构行业底层竞争逻辑。
在放射检查项目中,检查设备差异是绕不开的话题,比如CT16排、64排、128排...磁共振0.5T、1.5T、3T...简单而言,排数越多、场强越高,对应着更加清晰的成像效果、更多的病灶信息。过去,放射检查服务立项、收费等主要跟着设备走。一些地区存在无序、离散、品类繁多等问题。
比如都是CT平扫,新型设备会在老款设备的基础上立项,技术越先进的收费越高。如今,临床目标、检查效果成为改革的底层逻辑,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磁共振也不再以场强高低区分费用,而是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
比如对CT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对磁共振“呼吸门控”功能等设立加收项。
这意味着,价格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根据检查效果,将弱化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的绑定关系。举个例子,根据厦门市2019年4月发布的《厦门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表》,磁共振平扫价格分为场强小于1.5T磁共振平扫、场强小于1.5T磁共振平扫(平扫后增强扫描)、场强大于等于1.5T磁共振平扫,价格分别为430元、600元、830元。
如今,根据福建省医保局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规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磁共振平扫费用只有一项收费,即505元,不区分场强高低。相此前比最高收费830元降幅39%。▲截图自福建省《关于规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
基于此思路,广东、福建、安徽分别停用了255项、279项、172项放射检查项目,重庆意见稿更是达 538 项。极致的“合并同类项”之后,全国最终保留的只有26项。
以X线为例,未来各地X线放射检查都将被统一为4个,分别是X线摄影成像、X线摄影成像(牙片)、X线摄影成像(乳腺)、X线造影成像。其中,X线摄影成像统一细分出3个加收项,包括床旁X线摄影、动态X线摄影和影像拼接成像;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口腔曲面体层成像等2个拓展项。
这对于行业意义深远。对于设备厂商而言,由“堆参数”转型向“聚焦临床价值”,减少无意义的参数内卷;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采购决策回归理性,避免盲目追求高端配置,更有利于推动分级诊疗落地。
有行业人士形象比喻:不管用高粱杆扫帚还是用金扫帚扫地,只要扫干净,价值相同。
03、核药产业升级战打响
一项有关于核药(同位素药物)的变化值得关注。
4月16日,上海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通知》,罕见将PET/CT和PET/MR检查的同位素药物费用剥离出来单独计价:
局部PET/CT:2500元;躯干PET/CT:4000元;全身PET/CT:不超6500元(含核药);
局部PET/MR:4400元;躯干PET/MR:6050元;全身PET/MR:不超8650元(含核药)。
更罕见的是,上海明确同位素药物单项收费上限1500元。其余省份的PET/MR、PET/CT报价中未包括同位素药物成本。
过去,PET检查费用常常与核药“捆绑”,不仅价格虚高,监管也较为困难。如今将核药作为独立药品进行单独计费,医疗机构需更加关注用药成本和效果,避免过度使用高价核药,有助于核药管理走向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原理看,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示踪性,因此核药可用作诊断试剂,应用于SPECT、PET成像与呼吸试验、免疫放射诊断等中;也可以依托射线杀伤性,对病变细胞实施靶向破坏,用于治疗。
同位素药物与核医学设备深度绑定。近年来,为分享肿瘤药物特别是核药的创新成果,不少影像设备厂家正在加码放射治疗诊断业务——既为核药企业提供支持,也进一步加强PET扫描所需的放射性药物,一举两得。
今年1月,GE医疗宣布从住友化学手中收购日本领先的核药企业 Nihon Medi-Physics(NMP)剩余50%股权,完成对该公司的全资控股。NMP是日本最大核药供应商,市场份额惊人:日本SPECT诊断用药市场占有率约60%、PET诊断用药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此举意味着GE医疗将核药生产、诊断设备与AI影像技术整合打包,打造“设备+药物+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GE医疗还与诺华签署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放射性配体影像(RPI)和放射性配体治疗(RPT)在中国的临床落地。
▲医用同位素生产方式表/来自华西证券
在国内市场,中核集团为国内核素供应第一梯队,通过秦山、海盐两大基地打造同位素产能,同时联合华西医院推动核药临床转化,打通从生产到应用的全链路。核药中游企业包括东诚药业、核舟医药、恒瑞医药、纽瑞特医疗等通过合作/自建开始布局上游。
据多项行业调研,未来四年,全球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将翻倍增长,达到近200亿美元,前景可观。其中“诊疗一体化核药”被认为是核医学最具潜力的技术方向——一类既能影像诊断、又能靶向治疗的放射性药物。
已有临床试验数据验证,诊疗一体化核药具有靶向性强、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治疗过程可视化等特点,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疗法。
在中国,虽然核素诊疗一体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放射性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有望在不远的未来进入临床使用。未来,随着医保政策逐步规范,技术路径日益清晰——一场关于核药的“产业升级战”,已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