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于5月1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

CIBF2025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主题为“绿色能源 驱动未来”,于5月1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8号馆召开,集结多位专家学者、行业标杆、领军人物,零距离对话电池界翘楚,共绘能源未来图景!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郑宏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先进电池技术作为电能源产业发展的“心脏”,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攀升,到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曙光,从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和安全优势,到氢燃料电池的多场景应用,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产业格局。
2025年将成为电池快充技术、固态电池技术和钠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技术试水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引导、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突破了1280万辆,连续十年全球第一。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40%。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3亿千瓦,占新增装机量总量85%以上。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现已形成材料、工艺、设备、电芯、模组、电池包、电池回收拆解和材料循环再生的电池全产业链体系。
本次大会的主持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肖成伟博士介绍,大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就电池技术的前沿动态、市场趋势、政策环境等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也邀请了多家电池企业,尤其头部电池企业的代表和汽车企业的专家、代表,来分享他们在电池研发、生产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在大会报告环节,孙学良孙院士首先做了题目为“卤化物基全固态电池的最近进展”的报告,提出卤化物电解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就是松下在2018年第一个报告之前这一段时间离子导非常低,文章数也不多,第二阶段是2018到2021年,这个过程可以看到文章数量大幅度提高,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做卤化物电解质。现在是第三阶段,有很多挑战性工作值得做:进一步提升离子导,从现在的10mS/cm提高到50mS/cm作为一个方向;提升金属锂负极稳定性,氮化物电解质匹配卤化物是个很好的尝试;提高干燥室特别匹配正极时的空气稳定性;电化学窗口,特别到高压比如4.8伏,通过合成方法或者搀氟可以提高电化学窗口;降低成本等问题需要解决。
北京理工大学杨晓光教授做了题目为“高比能超充固态电池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的报告,杨教授认为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场景,需要材料、结构和运维三端协同的发展,速热体系与固态电池本质上是非常完美的融合,电池不一定非要在25℃工作,最早的燃料电池工作温度就是60、80℃,通过调控技术,再结合整个材料体系的设计,可以把不可能三角进一步扩大。
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的陈忠伟研究员做了题目为“下一代动力:固态电池和氢混动力技术”的报告。他提出未来的电池不是单一的电池技术,也不是各自为战,应该是各种技术耦合到一起,真正能解决各个应用场景不同的需求,瞄着高安全、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来展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的报告题目是“1000Wh/L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他提出:人形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的发展需要高密度动力电池;致密多晶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兼具高比容量和长循环寿命;拓扑结构硅锡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超高比容量和长循环寿命;低成本、高稳定固体电解质助力安全型1000Wh/L高密度电池技术走向实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做了题目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趋势展望”的报告。
同济大学明平文教授做了题为“氢能创新及车用燃料电池进展”的报告。
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电科第十八研究所CETC首席科学家刘兴江为与会代表带来了题为“浅析电动化与电化学能源技术”的报告。
本次会议采用了“1+7”的形式,一个主会场,再加上七个分会场的形式。报告涉及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集中在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期待本次会议搭建的交流平台,能够汇集行业智慧,共谋技术发展与产业协同,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中国方案和世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