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登确诊前列腺癌已扩散,我国前列腺癌“毫秒级”治疗引关注

据美国媒体5月18日援引拜登办公室声明披露,现年81岁的美国前总统约瑟夫·拜登近日被确诊罹患转移性前列腺癌。医疗记录显示,拜登因近期泌尿系统症状明显加重,经医学检查发现前列腺区域存在异常增生结节,于5月16日最终确认其前列腺癌细胞已通过血行转移扩散至骨骼系统。
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前列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已从69.2%逐步提升,得益于精准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2025年,前列腺癌诊疗领域迎来多项突破性进展,从分子影像到靶向治疗,从人工智能辅助到新型联合疗法,技术革新正深刻改写患者的生存剧本。
传统影像技术难以精准定位早期病灶,而2025版国际指南(EAU)将PSMA-PET/CT显像列为中危患者分期的核心标准。研究显示,PSMA显像使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提升41.3%,显著减少漏诊风险。结合MRI优化筛查方案,PSA灰区(4-10ng/ml)患者的临床显著性癌检出率提高至63%,避免了过度穿刺。此外,基因检测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的普及,使25%的HRR基因突变患者获得精准靶向治疗机会。
针对前列腺癌的高度异质性,2025年国际共识提出“动态风险分层”策略。例如,传统中危组被细分为预后较好与较差亚组,通过Gleason评分、PSA倍增时间等变量建立模型,指导医生选择主动监测或强化治疗,减少过度医疗。对于寡转移患者,“三明治”疗法(新辅助放疗+根治手术+内分泌治疗)进入临床试验,旨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并降低复发风险。
靶向与放射治疗:突破耐药与精准灭杀
1. PARP抑制剂联合治疗:针对HRR基因突变的晚期患者,PARP抑制剂(如他拉唑帕利)联合雄激素受体抑制剂,通过“合成致死”机制显著延长生存期,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方案。
2. Lu-PSMA放射配体疗法:放射性核素Lu177标记的PSMA靶向药物,可自动追踪并杀灭转移病灶。临床试验显示,联合恩扎卢胺治疗使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5%,平均生存期延长8个月。
3. 质子治疗革新:中国科大附一院推出的“布鲁斯疗法”通过毫米级误差控制,实现前列腺癌放疗中对膀胱、直肠的保护,治疗有效率100%,无严重不良反应。
AI-HIFU(人工智能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凭借无创、智能化的优势,成为早期前列腺癌及增生治疗的新选择。其通过实时超声成像和三维重建,精准消融病灶,术后患者PSA水平显著下降,排尿功能改善。此外,声动力响应型纳米酶等创新技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诱导免疫反应,为耐药患者提供新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Lu-PSMA放射性药物的诊疗已历经一定发展历程,且近年来呈现出更为迅速的发展态势。在诊断层面,以前列腺癌领域为例,针对靶点的放射性显像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分期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工具。
标志着前列腺癌诊疗从“经验医学”向“数据驱动”的全面转型。随着精准分层、靶向药物和智能技术的普及,更多患者将实现“与癌共舞”的生存奇迹。然而,如何推动技术下沉至基层、降低医疗成本,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