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设备浪潮滚滚!

文丨文雨
流水的行情,铁打的半导体。
自2019年以来,A股市场历经多次风格切换和重心漂移,白酒、医药、新能源等轮番登场,但大多数行业都在短暂的炒作后陷入长期调整,唯独半导体经久不衰,而且每当对外关系出现波折和动荡,资本市场都会呈现“风浪越大半导体越贵”的风格特征。
直到现在,这个行业依然不缺掘金的空间和机会。
【设备大放异彩】
在整个A股市场,半导体依然有极为显著的成长性和超额收益。
2025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83万亿元,同比下降0.38%,实现归母净利润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47%。作为对比,Q1申万半导体板块营收1483.45亿元,同比增长16.0%,归母净利润92.83亿元,同比增长35.4%。
具体到半导体各细分领域中,最亮眼的无疑是设备。
2024和2025Q1,A股十四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2/1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增长33%和37%,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19.0/2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37%。作为设备领头羊的北方华创更是在2024年以56.2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罕见反超中芯国际,成为A股半导体行业新的“盈利王”。
在刚刚过去的4月,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7%、5.75%、7.4%,而半导体设备板块的涨幅达到2.13%,像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这种聚焦科创板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基金涨幅就更加喜人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轮半导体设备景气周期可能还远未结束。
在半导体设备行业中,存货和合同负债的高低往往预示着行业的景气度,数据高增长意味着设备需求增加,公司已经获得大量订单。2024和2025Q1,十四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存货合计为626.9/66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和27%,创历史新高;合同负债合计分别为192.1/19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6.3%。
另一方面,国产半导体设备商正在进入平台化发展时代,能力范围和产品覆盖度的提升将直接为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以北方华创为例,公司在今年3月正式宣布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并发布了12英寸浸没式离子注入设备、12英寸离子注入设备。
与此同时,北方华创还收购了芯源微,后者产品覆盖涂胶显影机、清洗设备、键合设备等,两家公司高度互补,并购后北方华创可以打通从前道制造到先进封装的全流程设备供应能力。
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放宽、拉长,半导体设备的想象力还要大得多。
【双重利好共振】
半导体设备正面临两大发展机遇。
首先是制造端扩产能。
云计算、AI等行业推动高性能芯片需求持续爆发。中信证券在最新的研报中预测2025年北美四大云厂商合计资本开支将达到3450亿美元,同比增长37%,《财经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的资本支出总额预计将增长约69%。
面对下游旺盛的需求,全球半导体制造的扩张几乎已是板上钉钉。SEMI2024Q4的《全球晶圆厂预测》的报告显示,2025年将有18座新的半导体晶圆厂开始建设,全球晶圆产能将继续同比增长6.6%。
产能扩张本身就会增加设备需求,再加上芯片性能的提升客观上增加了对薄膜、刻蚀工艺的需求量,整个设备环节的价值量将因此大大提升。
增量扩张之外,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还将享受国内市场存量替代的红利。
2024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规定,将140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多家知名半导体设备企业和半导体材料企业。今年4月,美国政府又进一步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基于现实考虑,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此前已明确发表声明称美国芯片产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在这种背景下,提升设备的国产化率就成了必由之路。
根据广发证券的最新数据,2025年一季度统计样本中的晶圆产线合计中标11台设备,主要以检测和离子注入设备居多,其中国产设备整体中标比例达到约82%。
国产替代的进程已经持续了多年,但直到今天仍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进口总额是335.1亿美元,按照495亿美元的国内总市场规模来计算,进口依存度高达67.7%。
按照最新的世界排名,目前全球前五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分别是应用材料、ASML、东京电子、LamResearch和科磊(KLA),全球半导体设备Top10中只有北方华创这一家中国厂商。而根据SEMI数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中国大陆设备支出达到4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高达42.3%。
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增速最快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却没有真正的世界级本土设备公司,这种局面显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终局视角下,未来中国一定会诞生世界顶级的半导体设备公司,诞生属于自己的阿斯麦和应用材料。
除了设备,材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半导体关键材料市场规模是1437.8亿元,同比增长26.2%,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40.8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CMP、掩膜板、靶材、先进封装等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均很旺盛。
过去几年国内材料企业在技术上又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很多公司逐渐具备真正导入国产供应链的能力。比如,近期奥普光电公告与客户签订某型光学系统研制合同,合同金额高达2.97亿,这表明国内厂商在关键光学零部件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总之,国产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正迎来新一轮向上周期,是当下整个半导体产业最值得聚焦的一个细分领域。由于认知壁垒较高,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相关标的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投资这种行业或许并不容易,这种情况下基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跟踪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涵盖了科创板中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领域最核心的硬科技公司,既可以买入一揽子核心标的,又能解决投资者的选择困难症,值得重点关注。
从全局来看,2025年依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作为能够抵抗经济大环境的行业,半导体依然是不确定性中为数不多的确定性。在中国没有彻底拿下行业话语权之前,这将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赛道。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