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接机器人产业万亿市场新图景,A股百余只概念股掀起“狂欢盛宴”

进入2025年,机器人发展态势如火如荼。
从T台上迈着“猫步”优雅走秀到在工厂里协助高效造车;从参加马拉松到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机器人忙碌的身影处处可见。
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为机器人产业开拓了新赛道。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未来机遇无限。
发展“如火如荼”
机器人产业被认为是中国的下一个万亿巨型产业。其当下火热的发展态势,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厚积薄发。从材料、零部件到电子系统、总装集成,国内机器人制造体系日益完备,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事实上,制造业的演进就是机器人产业的革命。据悉,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壮大,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政策层面也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工信部推动“机器人+”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链韧性;各地也在积极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近13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覆盖全产业链生态。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接近90只,总规模超2000亿元。
人才储备方面,2024年中国高校机器人相关专业在校生突破58万人,占全球总量的42%。全球TOP100机器人领域高被引学者中,中国学者占比达39%,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
从商业化前景看,当前国内机器人企业分别瞄准三类下游,并且实现了从B端到C端的场景渗透。
工业制造领域,智能化升级主力军机器人已深度融入汽车、电子、物流等工业场景。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部署的AI机器人集群,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整体效率提升35%。
服务领域,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50亿元,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比如,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表演皮影戏,傅利叶智能GR-1进入40国医疗机构等。
特种场景领域,极限任务中的价值凸显。比如,在矿山、深海、太空等极端环境,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高危作业。
此外,根据自身愿景与能力的不同,国内机器人厂商的发展也经历了从非人形到类人形,再到双足人形的演变过程,其中非人形与类人形通过对上肢&下肢进行成熟方案嫁接,能够快速适应工业场景的迭代,但随着对运动能力和智能化要求的提高,双足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厂商的“最终方案”。
中国“遥遥领先”
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元年。在最近的半年里,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报告如春潮般不断涌现。
摩根士丹利相关报告指出,未来30年是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期,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10亿元,快速膨胀至6092亿元。
据其分析,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而中国在该产业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63%。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人口基数变化,相当于在2050年,中国地区平均每24个人中就有一个拥有人形机器人。
中国在技术上的优势,直观地体现在专利数量上。过去5年,中国共有5688项人形机器人专利,远超美国的1483项、日本的1195项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组织的1123项,在全球实现断层领先。
同时,在过去的3年里,中国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款式也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2024年,全球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共51款,其中,中国占35款、北美地区占8款。
值得关注的是,车企研发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趋势之一。
从技术层面看,车企因为底层技术和人形机器人有着极高的重合性,容易做到供应链的复用,同时跨界也便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多元竞争水平。目前,广汽、小鹏、比亚迪等都是这个赛道的领先企业。
A股“狂欢盛宴”
赛迪研究报告指出,“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预计大幅增长,工业、服务、特种、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到特定年份将分别增长至不同数额。其中,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将大幅提升,服务机器人不断进化,人形机器人将由资源拉动转为市场驱动。
与此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形成三大梯队,第一梯队的广东产业基础雄厚、江苏领军企业汇聚、北京创新能力强;第二梯队地区聚焦细分领域提升竞争力;第三梯队地区突出应用引领。同时,机器人技术将创新发展,仿生机器人有望规模化应用。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收盘,A股机器人概念一共有929家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表现看,近一年来,股价实现上涨的有716家,股价涨幅超过100%的有106家,股价涨幅超过200%的有21家。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统计时间周期:2024年5月20日-2025年5月20日)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收盘,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一共有227家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表现看,近一年来,股价实现上涨的有200家,股价涨幅超过100%的有46家,股价涨幅超过200%的有8家。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统计时间周期:2024年5月20日-2025年5月20日)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收盘,A股工业机器人概念一共有91家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表现看,近一年来,股价实现上涨的有78家,股价涨幅超过100%的有9家,股价涨幅超过200%的有2家。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统计时间周期:2024年5月20日-2025年5月20日)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收盘,A股服务机器人概念一共有29家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表现看,近一年来,股价实现上涨的有24家,股价涨幅超过100%的有1家。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统计时间周期:2024年5月20日-2025年5月20日)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收盘,A股医疗机器人概念一共有9家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表现看,近一年来,股价实现上涨的有6家,最高涨幅74.96%。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统计时间周期:2024年5月20日-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