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百度的AI长投,终于熬到收成期

访客 2025-05-21 19:05:08 53923
百度的AI长投,终于熬到收成期摘要: 导语:百度Q1亮出底牌:AI业务熬出头了。百度(BIDU.US&09888.HK)在AI的长期投入,终于在2025年结出...

导语:百度Q1亮出底牌:AI业务熬出头了。

百度的AI长投,终于熬到收成期

百度(BIDU.US&09888.HK)在AI的长期投入,终于在2025年结出了硕果。

“春江水暖鸭先知”,投资市场的反应尤为敏锐。今年一季度,桥水、富达对百度的持仓较上季度增长近十倍,“木头姐”Cathie Wood更是在一个半月内六次加仓,将百度视为AI应用落地的核心标的。

5月21日晚,百度发布2025年一季报,盘前涨超2%。财报显示,百度Q1总营收达325亿元,百度核心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7%,均超市场预期。一季度,百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48%至76.3亿元,智能云持续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达42%。截至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

过去一年,大模型热潮从“拼参数、卷硬件”走向“拼场景、卷回报”。资本开始冷静,寻找真正能跑通从技术、落地到商业的闭环选手。

而百度,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智能云托底、自动驾驶冲锋,百度AI应用率先在国内落地。百度正在最有希望“统治未来世界”的AI应用赛道上,杀出一条生路。

01 埋头“打地基”,智能云成AI变现的第一站

大模型的走红,让云基础设施从幕后走向前台。

大模型对底层算力资源、存储能力和数据吞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训练一个万亿参数的模型,可能需要数以万计的计算单元集群。

为了让大模型顺利“起高楼”,AI各巨头都把重点放在了云基础设施,纷纷埋头“打地基”。

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大厂也均大幅增加CAPEX投入,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作为早早布局AI云的企业,百度智能云的表现尤为亮眼,一季度同比增速达42%。相比于Google的28%、微软的20%、阿里的18%,势头颇猛。

这份增长,靠的是百度在模型、工具链、全栈三条线上的深耕。

在模型线,百度的策略是把成本打下来,撬动中长尾客户入场。

当前尤其对于很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来说,做AI应用的一大阻碍就是,大模型的成本很高。按某开发者测算,如果以100亿token/月的规模计算,收入理想情况下能到450万,但成本却达到千万级别。

为帮助企业和开发者破解用模型的成本瓶颈,百度40天内连发4款大模型,端到端打通模型部署流程,把调用价压至历史低点,带动更多中小客户尝试并接入其平台,为云业务打开更大增量空间。

图片来源:百度智能云官网

在工具线,百度着力把天花板做高,增强满足专业、严肃、苛刻企业场景的服务能力。

目前,千帆平台已集成国内外100+主流大模型,对DeepSeek等模型的调用价格为业内最低。季度内,千帆工具链全面升级,显著降低企业和开发者在训练、微调环节的时间与成本,让企业级客户用得起、调得动。

在全栈线,百度坚持自研,保证芯片、框架、模型到平台均不受制于人。

本季度,百度点亮三万卡自建算力集群,可同时支持多个DeepSeek这样的千亿级模型的训练与调优,并能支持千家客户并发训练。企业可以依托这一强大的算力资源,快速完成AI模型的定制和优化,缩短项目周期,降低技术门槛。

以上努力,很快在商业层面获得回报。2025年Q1,百度智能云中标数量与金额位居行业第一,客户不乏苹果、招商局、天工科技多家头部企业。当其他玩家还在拼模型参数、卷API价格时,百度已经靠智能云业务,跑通了一条“从模型到客户”的商业闭环。

02 无人驾驶成“出海尖兵”,萝卜快跑冲在最前

过去几年,无人驾驶一直是AI技术的“珠穆朗玛”,难、贵、慢成为行业共识。

绝大多数玩家倒在了商业化的门槛上:一座城市少则数百台车辆投放才能跑平成本,而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果要做到成规模的商业化,单一城市投放500到1000台的量级,才有可能达到收支平衡。投放越高,造血能力越强。

百度,便是为数不多规模化落地跑在前面的玩家之一。

此前,“木头姐”Cathie Wood便公开指出,目前能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落地的,仅有Waymo、特斯拉与百度三家。

相比其他两家,萝卜快跑的优势之一,在于对成本的压缩:其单车成本已降至20.46万元,不及Waymo的1/7,低于特斯拉约30%。

这一成本优势使萝卜快跑在规模化落地速度上遥遥领先,出海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萝卜快跑与迪拜交通局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在阿布扎比、瑞士、土耳其等多个市场加速推进落地。目前,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

如此快速的大规模落地,背后离不开百度自研Apollo大模型的支撑。

Apollo大模型是全球首个L4级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已拿下行业最严苛的“安全通行证”——SGS颁发的ASIL D功能安全认证。大模型技术结合硬件系统与架构支持,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安全性已堪比国产大飞机C919,其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安全性是人类驾驶的10倍。

图片来源:萝卜快跑官网

作为AI行业最难攻克的领域之一,无人驾驶并不像绘画、文字生成等“轻应用”般灵活,而是集成AI感知、决策、执行能力,涵盖大模型、算力、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的“重工业”。

艰难的路,回报往往更为丰厚。一旦跑通,无人驾驶还可延伸至物流、出租车、无人配送等多个场景,商业回报十分可观。

针对以上场景,百度又一次抢先“快跑”。近期,萝卜快跑已与神州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未来将共同打造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租赁服务。

毫无疑问,百度对无人驾驶的野心,不至于出海。放长远看,无人驾驶未来有望成为百度AI全球化布局中最具想象力的“估值锚点”,甚至成为AI生态中最有望率先走出国门的“杀手级应用”。

03 重估成长性,Super App正在路上?

当AI投资逐渐趋于理性,一直坚持重投入AI的百度正在被市场重新认识,逐步赢得与其真实价值相匹配的认可。

长远来看,资本市场看好百度的核心逻辑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敢于做长期投入的决心。李彦宏在WGS世界政府峰会访谈坦言:早在“600万美元训练出一个模型”之前,或许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来探索正确路径”。百度愿意做在前路手砍荆棘、脚踏泥泞的开路者,这一份对大模型投入的决心,将成为其日后掌握AI行业话语权与主动权的密钥。

二是AI双引擎的初步跑通。不论是作为AI底座的云基础设施,还是作为视觉大模型的最大应用场景的无人驾驶场景,均已进入商业化收获期,形成相互支持的增长结构。

三是内容生态与应用矩阵进入“多线开花”阶段,所有应用“都可以用AI重做一遍”。据财报显示,3月,百度APP月活用户达7.24亿,同比增长7%。百度搜索的改造加速推进、数字人则成为其AI商业化的新抓手。

与此同时,百度文库、百度网盘等老产品在AI加持下焕新重生,MAU分别达到9700万和8000万,心响、秒哒、文心快码等新产品也在快速冒头。

从平台到底座,从工具到场景,百度的AI布局正形成一张更完整的产品网,既补全了内容生态,也埋下了“超级App”的可能性。

百度的AI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但当热潮褪去、泡沫散尽,这家从PC搜索跨越至AI时代的老牌玩家,正以更成熟的姿态回归主场。

不是每一家科技公司,都能熬到AI商业化的黎明。但百度,显然已经看到了渐亮的曙光。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