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金龙鱼“老”矣,尚能“炒”否丨正经深度

访客 2025-04-03 09:18:10 58253
金龙鱼“老”矣,尚能“炒”否丨正经深度摘要: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本文约为4500字)金龙鱼的赚钱能力正越来越弱,这...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金龙鱼“老”矣,尚能“炒”否丨正经深度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500字)

金龙鱼的赚钱能力正越来越弱,这一颓势还能被逆转吗?

2020年创业板上市后的第二年,其业绩就已经开始变脸。先是净利润大幅度下降,并逐年递减至今。最近两年,营收也持续下滑。

2024年年报显示,其董监高的平均年龄达59岁,已超过了法定的女性退休年龄,基本接近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

当然,管理层年龄的偏高和业绩的疲弱,并不能武断地联系。但据正经社分析师所观察,其公司运营趋向于保守,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作为中国粮油市场第一品牌,又是不折不扣的外资品牌,围绕着金龙鱼的争议一直就没断过。


1

挥之不去的争议


近些年,金龙鱼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淡化其外资的标签,以至于许多普通消费者都将之当作了国产品牌,甚至一些市场研究报告也有意无意地将金龙鱼归类为民营企业。

事实上,金龙鱼2024年年报明确显示,其89.99%的股份为外资所持,持股方为丰益营销(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丰益香港)。而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丰益国际)又持有丰益香港100%的股权。显然,金龙鱼的幕后控股股东为丰益国际。

目前,丰益国际为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由“亚洲糖王”郭鹤年之侄——郭孔丰担任法人、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郭孔丰也正是金龙鱼的实际掌舵人。相关资料显示,郭鹤年为马来西亚籍,郭孔丰为新加坡籍。

上世纪90年代初,刚进入中国不久的金龙鱼,就为中国食用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小包装油彻底替代了散装油的售卖模式。

粮油作为国计民生基础的基础,必然备受关注。而金龙鱼作为外资品牌,却堪称中国粮油市场的第一品牌,进而产生诸多争议,似乎就不足为奇了。

就拿本世纪初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豆战争”来说,由于当时中国的本土粮油企业刚进入市场经济,自身经验严重不足,从而被美国农业部及其“助推”的国际大豆炒家所误导,以高于常态的双倍价格大量囤积大豆。然而,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反手做空大豆期货,致使当时的大豆价格短期内迅速跌回常态价格,大量囤货的中国企业因此损失惨重。

当时,国际粮油资本趁机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于是,“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大半江山沦陷”这一说法,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广为流传。

当时的金龙鱼作为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早已举足轻重,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

另一个更具争议的事件是“1:1:1”引发的“一桶油的战争”。1:1:1实际上是金龙鱼当家产品食用调和油的广告词,是指其调和油采取了科学的配比,有更加健康的效果。

此外,该系列广告中还曾提及“即使是优质的花生油,也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

该事件中,先是因为金龙鱼调和油的实际配比与广告宣传的“1:1:1”有差异,涉嫌误导和虚假宣传,引得众多粮油企业的围攻,并被相关部门勒令整改。

而其中关于黄曲霉毒素的言论,同样引起了相关企业的不满,并被相关学术组织指责这一言论“是错误的和不负责任的”。

事实上,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粮油行业的影响极其深远,关于食用油的健康概念确实因此深入人心,而去除黄曲霉素至今都是不少花生油产品宣传的重点。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争议事件,就是食用油的转基因标识问题。众所周知,转基因本身就存在巨大争议,而彼时金龙鱼调和油的原料就是转基因产品,尽管其已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了标识,但仍被众多舆论口诛笔伐。

时至今日,围绕金龙鱼的各种争议似乎就没间断过,就在去年,其还被卷入了“五常大米造假”事件和“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事件。

凡此种种,这些始终挥之不去的争议,或许也是金龙鱼有意无意淡化外资标签的重要原因。


2

超6000亿市值没了

(更多精彩,详见:金龙鱼“老”矣,尚能“炒”否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