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公募大内斗:股东忙夺权,团队四分五裂,基金经理左右为难

访客 2025-04-23 13:47:14 35420
公募大内斗:股东忙夺权,团队四分五裂,基金经理左右为难摘要: 导语:基金公司股东深度介入管理,基金经理成了最尴尬的存在。一场由股东方发起的“夺权大战”,正在公募行业蔓延开来。去年以来...
导语:基金公司股东深度介入管理,基金经理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公募大内斗:股东忙夺权,团队四分五裂,基金经理左右为难

一场由股东方发起的“夺权大战”,正在公募行业蔓延开来。

去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业绩压力陡增,多家基金公司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股东对公司管理的深度介入,使得基金公司内部的权力天平开始剧烈摇晃。

管理层之间的明争暗斗,已从个别案例演变为行业共性问题,由股东方主导的管理权争夺战正在多家头部机构上演。

01 新老“交锋”

近期,一家头部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撕开了行业内斗的冰山一角。

新任董事长从同业挖来一位“明星级”权益投资负责人,此人履历亮眼,曾在多家机构担任要职。

这场看似常规的人才引进,实则暗藏玄机——新负责人的到来,直接将公司内部划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是新任董事长及其“嫡系部队”,另一边则是原董事长时期留下的核心投研团队。

为了稳固话语权,新董事长将投研大权交到新负责人手中,试图以此“镇住”原有团队。

原管理层也并非坐以待毙,总经理此前主导的一款基金产品成功发行,募集过程中动用多方资源,正是其捍卫地位的有力回击。

这场权力博弈之下,投研条线的核心成员人人自危,未来的人员变动,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无独有偶,新老“交锋”的一幕也曾在某银行系基金公司上演过,只不过博弈的战场从权益投资转向了固收领域。

彼时,该基金公司新任总经理祭出“赛马机制”,将原有固收团队与全新招募的“固收+”、货币、短债团队置于同场竞技的擂台。表面是扩充实力,实则是借团队内卷完成管理层意志的渗透。

在ETF赛道被寡头垄断、权益市场持续震荡的当下,与其在红海中搏杀,不如将固收长板锻造为“破局重器”。通过组建平行团队刺激内部竞争,既能规避直接撼动原有利益格局的风险,又能以“鲶鱼效应”倒逼组织活性,悄然完成对资源分配权的重构。

两家机构的权力更迭恰似行业转型期的两面镜子:前者试图以“嫡系部队”颠覆旧秩序,后者借业务扩张之名行人员洗牌之实。

投研团队则在频繁的架构调整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派系漩涡,最终难逃“铁打的牌照,流水的将帅”这一行业铁律。

02 不再“甩手掌柜”

基金公司内斗频发,归根结底是业绩压力下的利益重构。

近年来,行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利润因费率下降等因素持续承压,股东们的“钱袋子”也随之缩水。

以某证券公司为例,作为多家基金公司的重要股东,自身盈利受市场环境影响严重,对基金公司的业绩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在这种背景下,股东们不再满足于“甩手掌柜”的角色,开始深度介入公司管理。

过去,股东对基金公司的管理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却频频插手人事安排、业务决策。

这种转变,在多家基金公司都有体现。

以某头部基金公司为例,自去年审计驻场检查查出不少问题后,公司股东开始加强对公司的“管控”。具体表现为,他们提拔了时任国际业务部的某基金经理担任部门负责人。该负责人上任后,迅速将公司内与港股和海外投资相关的被动团队整编至麾下,导致公司罕见地出现了“一家基金公司同时拥有两个ETF团队”的局面。

通常情况下,基金公司为避免资源内耗,会集中力量打造单一ETF团队。然而,在这家公司,股东方通过“扶植嫡系”切割业务管辖权,实际上是将国际业务部转化为制衡管理层的“独立王国”。

该基金经理的火箭晋升,与其说是能力认可,不如视为股东意志的提线木偶;而管理层为守住话语权,不得不默许组织架构的畸形分裂。这种罕见的内部分裂,暴露了股东与管理层博弈的激烈程度。

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当一家公司旗下出现两个ETF团队时,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派系割据的遮羞布。”

事实上,股东深度介入公司管理的现象,不仅体现在业务团队的调整上,还反映在公司高层权力架构的重塑中。例如某基金公司股东试图通过直接委派新董事长,以打破总经理“一言堂”的局面。

需要客观承认的是,作为一名投研出身的总经理,在公司成长阶段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主动权益火爆的那些年,其凭借对消费、医药等行业趋势的前瞻把握,成功构建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矩阵,推动公司管理规模实现高速增长,在行业排名中稳居第一梯队。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结构性转变,其管理理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首先,过度强调投资风格统一性压制了多元投资能力的培育,致使不同市场周期中缺乏风格互补的业绩支撑点。

其次,面对近年宏观环境的剧烈波动,管理层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不仅陷入持续业绩滑坡的困境,更战略性错过指数基金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导致行业排名滑落。

在业内看来,这位总经理更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以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没问题,但作为管理者追求风格的统一,对公司不一定是好事,不太能接受其他的投资理念,也让公司在近年来的逆风局中付出代价。

为扭转公司被动局面,股东方委派了一位在固收和衍生品领域深耕多年、投研经验丰富的董事长。

这一人事安排对以权益类产品见长的这家公募基金公司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其专业背景将有效补强公司投研体系,推动业务与产品线多元化发展;更为关键的是,此举旨在破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深层矛盾——通过制衡原有管理层权力格局,改变总经理长期垄断经营决策形成的“一言堂”局面。

03 基金经理:夹缝中的“牺牲品”?

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基金经理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公司总经理等核心高管的变动,往往会对公司的投研方向和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些高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管理理念甚至会直接渗透到基金经理的具体操作层面。

这一点在某中型基金公司的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公司高管出于对客户反馈的重视,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进行频繁干预——一旦基金出现较大回撤,高管便会要求基金经理“及时止损”、“调整方向”。

这种过度干预,不仅打乱了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也让其倍感压力。

最终,该基金经理选择离开,公司其他基金经理也对此颇有怨言。

事实上,类似情况在基金行业屡见不鲜。前些年,甚至出现过基金公司管理层直接关闭基金经理交易权限的极端案例。

除了对基金经理投资层面产生影响外,基金公司总经理等核心高管的变动对于基金经理个人的发展影响更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的总经理或高管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管理思路和团队建设需求,对公司的人事布局进行调整。这可能涉及到基金经理的岗位调动、团队成员的重新组合等。这种人事变动会打破原有的团队合作模式和工作节奏,基金经理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团队环境和工作伙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投资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新领导往往重用“自己人”,而“旧部”往往会受到排挤,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早些年,曾坐拥多名长期绩优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正是因为一次总经理的变动,继任者开始追求规模效应,导致早期投研核心团队成员相继离开。

时至今日,这家基金公司再也没能复现昔日的辉煌。

04 “宫斗剧”背后

内斗加剧、股东干预,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人才流失加剧。

去年,普通基金经理离职现象频发,而今年,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似乎已初现端倪。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不仅意味着投研实力的削弱,更可能引发客户的信任危机。

与此同时,股东的深度介入也迫使基金公司加速转型。

一家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因规模持续收缩,股东果断更换管理层,并引入固收背景的高管,试图通过业务转型打开新局面。

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平衡不同业务板块的发展,如何在变革中留住核心人才,都是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难题。

基金江湖的这场“宫斗剧”,折射出行业在转型期的阵痛与迷茫。

当股东的“指挥棒”与管理层的“决策权”激烈碰撞,当业绩压力与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基金公司能否在这场乱局中找到破局之道?我们拭目以待。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