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讯飞,面前有座“华山”

日前,科大讯飞2024年年度报告新鲜出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
随年报一并发布的还有公司一季报。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科大讯飞经营基本面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录得营收46.58亿元,同比增长27.74%,净利润为-1.93亿元,同比亏损幅度收窄。
作为AI龙头,科大讯飞一直保持较高的研发强度。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为45.8亿元,同比增长19.37%,占营收比重达19.62%。
其中,用于大模型研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大模型应用落地等方面新增研发投入为7.4亿元。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9752人,占总人数的62.71%。
事实上,近几年其研发投入一直在上升。2021年、2022年、2023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29.36亿元、33.55亿元、38.37亿元。
智慧教育业务板块作为科大讯飞根据地业务之一,亦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板块营收为72.29亿元,同比增幅为29.94%,占总营收的30.97%。
投资者调研记录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AI学习机销量增长超过100%。
不过,财报背后也透露出一些“隐忧”。
2024年,科大讯飞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0亿元,同比下降14.78%,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同时,科大讯飞的教育业务营收从2017年的13.90亿元,增长的2024年的72.29亿元,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59.24%下降到了2024年的54.94%,
怎么看科大讯飞“增收不增利”?
怎么看科大讯飞的高研发投入?
刘庆峰曾提出“2025年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但2024年营收230亿。
这一目标的可行性如何?需依赖哪些核心驱动力?
对此,成都商报记者徐美娟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科大讯飞现在面临“华山”难题,是力劈华山、实现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被人“智取华山”。
尽管AI是风口,且科大讯飞早早就已经拥有了相当实力,但整个市场还是一个孵化过程,各种AI应用场景还很不完善。
因此,尽管营收已经可观,但用于研发、市场营销以及针对各种场景进行试错探索的费用,成为了科大讯飞要走下去必须要花的钱。
净利润下降只是一个表象,能否进一步扩大营收和市场份额,才是科大讯飞当下要破解的关键命题。
毕竟,AI就是一个需要高投入、慢回报,并由极大试错成本付出的领域。
当下AI商用还停留在“表面文章”,尤其是在B端,如教育、医疗都没有真正渗入到产业链关键节点。
在现有结合也未真正占据主导作用的当下,占营收2成的研发费用,就是科大讯飞的学费,也是科技驱动获取长期回报的最大依仗。
不过,以教育为例,其教育业务的毛利率下降,只能算轻微。
对于科大讯飞而言并没有实质的影响,能扩大份额就已经是难能可贵。
而且,教育业务,科大讯飞依然还是在开荒,少赚一点都是为了明天。
总而言之,要达到千亿营收,科大讯飞还需要“力劈华山”。
AI要实现指数级营收,就需要颠覆式创新驱动的产品问世,目前科大讯飞还没展示出类似的产品。
其走的AI语言领域和其所推出的大模型,依然是其核心驱动力和护城河,也是其他AI友商没有深入探索的领域,一旦攻克难关,就能实现“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可能。
当然,也不排除友商另辟蹊径,颠覆其AI语音护城河,实现“智取华山”的可能。
至于千亿营收的豪言壮语,且听着就好,别太当真。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