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大智造的“稀缺性”,在业绩逆势微涨中逐步被验证

全球基因测序行业,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一直以来,因美纳(Illumina)都是全球基因测序仪企业的绝对霸主,依靠对高通量测序设备和耗材的垄断,掌握着这个行业绝对的话语权。然而,这位曾经的行业霸主却深陷内忧外患之中,正在逐渐走下神坛。
受困于并购早筛独角兽Grail公司失败,巨头因美纳遭遇业绩滑铁卢,不仅营收停滞,而且陷入连续巨亏之中。迫于压力,因美纳管理层和董事会人员几乎被全部撤换,并于今年4月通过内部邮件宣布全球裁员超300人。引发行业地震的事件是,今年2月,我国商务部将因美纳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后续发布公告对其采取“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的处理措施。
图:因美纳营收及净利润,来源:锦缎研究院
作为行业风向标,因美纳“亏损+裁员”透露出全球生物科技行业的低迷。另一家基因测序公司PacBio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其2024年营收下降23%至1.54亿美元,并出现3.1亿美元的亏损。近日,国内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行业的“寒冬”似乎仍在持续。据同花顺数据,截至2月5日,已有257家A股上市药械企业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有121家企业预计亏损,亏损额合计逾300亿元。
在行业规模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基因测序仪龙头华大智造在刚刚披露的财报中,实现营收微增长。2024年,华大智造总营收30.13亿元,同比增长3.48%,基因测序仪业务收入23.48亿元,同比增长2.47%。
2024年,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全球新增销售装机量1270台,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28.2%,创历史同期新高;中国新增销售装机量超1000台,占中国新增装机市场份额63.8%,再度蝉联第一;纳米孔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近90台,在中国纳米孔测序仪招投标市场份额占比超10%。
华大智造业绩逆势增长背后,可以理解为这是全球基因测序行业为了降低“安全”风险而进行的一次需求侧重置。随着“不靠谱”的因美纳在国内走下牌桌,华大智造凭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技术和多元化业务布局,在一众国内基因测序仪厂商中“独占头筹”,无疑已经成为当前行业最为稀缺的标的,这种稀缺性不仅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趋势中体现,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华大智造的稀缺属性已经在2024年年报的“逆势微涨”中体现,但从2025年一季报的情况来看,营业收入4.55元,同比下滑14.26%;归母净利润亏损同比收窄33.83%,政策“大礼包”似乎没能给华大智造带来立竿见影的业绩体现,显然价值释放仍需要时间的沉淀。
考虑到基因测序行业极致“稀缺”的特殊性,其呈现出显著的巴菲特式“需求侧锁定”属性:用户迁移至新平台后将不会再次轻易切换,高转换成本、平台依赖性及生态效应增加了用户的黏性。平台的切换需要时间,而华大智造的“稀缺性”带来的长期回报也需要点时间。但平台切换一旦成规模,就将会成为一条稳固的“需求侧锁定”护城河。并从配套试剂收入、配套一站式解决平台、智能化自动化业务等多元业务中赢得生机。
本文将在产品、技术储备、全流程产品布局三个维度分析为何华大智造是难得的稀缺标的。
01产品矩阵“稀缺”
华大智造与因美纳是全球唯二具备高中低通量最全产品测序仪矩阵的公司,在因美纳走下国内市场牌桌后,从产品的全面性及稳定程度来说,华大智造自然成为需求端替代的首选。
尤其是2022年5月,华大智造赢下关键专利“双色测序技术”的诉讼案,因美纳需支付3.34亿美元的赔偿金。从那一刻起,中国基因测序仪厂商正式冲破了因美纳的专利枷锁,华大智造产品开启“全球通”模式。
2024年财报显示,华大智造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选择延续自己的“稀缺性”,继续聚焦创新能力,公司研发投入8.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92%;新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16项,获得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登记共29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9项,专利覆盖核心原材料研发、关键器部件研发、关键工艺突破、重大领域拓展,还深度布局人工智能算法等,实现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图:华大智造研发费用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在因美纳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后,解码生物创始人、CEO潘加奎曾公开谈过对于国产测序仪的深刻使用体会。“国产设备的成本只有进口的1/3,但数据质量毫不逊色,各家平台原理上虽有差别,但华大智造平台准确性非常好,一点都不输给海外平台。”
此外,潘加奎还认为国产测序仪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性能上,还在于操作便利性、成本以及本地化服务等诸多方面。“华大智造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发展至今已拥有业界最全的产品矩阵,测序仪在不同通量区间都有对标产品,不管是哪个通量范围,性价比优势都很明显。
这些需求端的声音,侧面表明华大智造与用户之间已经建立了极高的黏性。
得益于核心产品矩阵的稀缺性,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应用场景不断扩容,在临床领域、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客户持续拓展。
在科研领域,华大智造围绕多组学战略,推动生命科学设备在大规模人群基因组学、细胞组学和时空组学的应用。科研文章的发表数及质量,也侧面能够验证平台的情况,自2015年起,基于华大智造测序平台发表的文章数量累计超过万篇,其中在《细胞》《自然》《科学》《柳叶刀》及其子刊等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超过1500篇。
在临床领域,华大智造通过构建广泛的生态联盟,支持临床测序的普及,参与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的建立。下游知名公司如吉因加医学、世和基因、燃石医学、泛生子等利用公司测序平台开发了多种用于肿瘤基因检测的产品和服务;金匙医学等采用公司测序平台支持其高效准确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产品和服务;嘉检医学则运用公司测序平台提升了遗传病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2024年,华大智造的产品已覆盖国内医院数量达870家。
此外,在疾控领域、微生物领域、海关领域、农业领域、环境监测领域、动物疫病领域,华大智造均在发挥其“稀缺”设备力量。
02技术储备“稀缺”
在三代测序仪公司PacBio“搁浅”短读长测序仪后,华大智造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大规模商业量产、覆盖全应用场景、并同时拥有短读长(DNBSEQ高通量测序)及长读长(CycloneSEQ纳米孔测序)测序产品的基因测序仪企业。
2024年9月,华大智造成功发布了两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与原有设备形成优势互补,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具备三种不同技术路径的基因测序仪机构。
图:华大智造产品矩阵,来源:公司公告
不同于二代测序技术被熟知的短读长测序,纳米孔技术为长读长测序,两者之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原理和工艺。迥然不同的技术路线,造就了二代测序技术与纳米孔测序技术的互补。比如在传统二代测序中,DNA片段化过程极有可能造成信息丢失,而纳米孔测序所提供的长读长测序能力则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痛点。简单理解,两者结合将发挥1+1>2的优势。
回过头看,布局纳米孔测序仪绝对是华大智造颇具战略意义的一笔。两款纳米孔测序仪的发布,使得华大智造填补了“长读长”技术路线的空白,实现了完整读长测序产品的闭环。
在业界其他测序仪公司还在卷测序仪产品软硬件参数的时候,华大智造却早已悄然开启“智能进化”,持续提升业务天花板。从企业战略维度衡量,华大智造积极拥抱AI的前瞻性布局实际也正是基因测序行业所“稀缺”的。
基因测序行业,本就以海量数据为底座的前沿行业。过往案例证明,作为一项天然数据密集型业务,AI技术可以基于更多的历史样本,大幅提升测序效率。可见,高性能计算是推动基因测序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随着AI技术的加入,真正的实验室智能自动化将成为可能,实现从"人工经验"向"数据驱动"决策的智能范式进化。
华大智造早在2023年就开始布局AI方面的应用,比如自博弈AI智能体Evo Play,以及近期对外公布的GLI业务(Generative Lab Intelligence)。目前,该公司已将DeepSeek-R1、Evo 2等AI大模型部署于新上线的Alpha Cube中,Alpha Cube可为AI大模型,多组学,高通量测序的需求提供了软件和硬件的全面支持。
在传统测序方面,华大智造通过研发EvoPlay蛋白设计AI智能体,基于这一技术结果,华大智造在今年2月推出全栈AI加持的自发光半导体测序仪——DNBSEQ-E25 Flash,可以实现最短2小时完成测序过程,满足小型化基因测序仪对超短周转时间的新场景测序需求。
智能自动化方面,华大智造亦实现AI大模型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在2024年推出实验室智能管理平台aLab Studio。通过智能决策与动态调度,aLab Studio能够实现AI+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管理,推动科研效率与精准度的跨越式提升。这种标准化一站式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将协助科研人员把实验室管理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
替代,仅是华大智造最表层的价值,在更深层次中,它早已通过积极地前瞻性技术储备,做好了“更好”地拥抱未来的准备。
03一站式解决方案“稀缺”
若将华大智造一个个单品突破看成是线,那么一站式解决方案则是由这些线段所绘成的画卷。
以测序仪为基点,叠加实验室自动化业务、细胞组学、时空组学业务,华大智造已然具备为需求端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纵观整个基因测序行业,没有第二家企业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也是华大智造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
在今年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与华大智造联合展示的共同打造的“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引人注目,这是国内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队列研究支撑体系。拆解“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其核心产品正来自于华大智造,涵盖华大智造实验室自动化移液机器人、超低温自动化样本存储系统、基因数据中心一体机、多通道自动化开盖机等。
目前项目已正常运转一年,实验室实现了样品分装、提取、建库、测序、数据分析和存储全流程自动化执行,通过在全国产生态框架下搭建完整工具链,确保了高质量样本和数据的高通量流转,为脑疾病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基础科研机构和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社区运营资源和模式。
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底层基建,这不仅是华大智造所追求的远期目标,相信也是不少其他基因测序厂商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能凭空树立,而是需要建立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即使参数再好的基因测序产品,如果不能对数据进行很好的保护,那么需求端实则也是不敢使用的。
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数字化已经成为常态,而医疗数据是众多数据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包含极多的敏感信息。2021年9月,我国针对数据安全问题,首次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着重强调了保护公共卫生、医疗、养老等医疗健康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此番种种足以表明,基因数据的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发展本土化势在必行。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需要一个更为“安全”的标的,而数据安全正是华大智造长期高度关注的重点。
基因测序仪是生命科技领域重要的底层工具,基因资源是国家与民族战略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生命密码。
正是基于对数据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华大智造在近些年迅速俘获了大量需求端用户。近年来,华大智造国内增量设备明显增加,华大智造国内市占率连续三年第一。政策驱动下,疾控、海关、农业等新兴领域新增市占率第一,国产化进程提速。
国产替代加速、拉动内需等主旋律下,拥有“稀缺”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华大智造,即是“安全标的”,也有望成为最大赢家。
04
“需求侧锁定”护城河
三重“稀缺”属性,致使基因测序赛道呈现典型“需求侧锁定”护城河特征。
布鲁斯·格林沃尔德与贾德·卡恩合著的《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被称为“价值投资的实战手册”,其核心观点直指企业长期价值的本质:真正的竞争优势并非源于短期战术,而是植根于结构性壁垒(俗称“护城河”)。
在这本书中,格林沃尔德将护城河归结为三类结构性壁垒:供给侧优势、需求侧优势与规模经济效益。其中,需求侧锁定壁垒的定义,正是通过高转换成本、品牌依赖性或网络效应,使客户难以转向竞争对手。
拥有“三重”稀缺性的华大智造,正在不断收获需求端的肯定,逐渐养成需求侧的品牌依赖性。随着时间的积累,华大智造的装机量与行业竞争力将不断增强,将逐渐形成“需求侧锁定”护城河。
以商业模式考量,基因测序仪是典型的生态生意,具备极强的网络效应。参考因美纳营收趋势,其之所以业绩不断增长,并不是仪器销量的增长,而是长期累积的试剂耗材营收持续增长。因此,华大智造装机量的不断提升,除能够带来短期仪器销售外,更潜在地带动了未来试剂耗材的增长,只不过这部分营收的释放需要一段时间。
图:因美纳营收构成,来源:锦缎研究院
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稀缺性就成为基因测序仪产业的发展第一性。兼具稀缺性与安全性的华大智造,受益于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有望最先享受到产业红利。在基因测序行业“国产替代+技术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下,华大智造以稀缺性产品布局、及多元增长极,锚定全球生命科技工具领导者地位,从“追赶者”变为“先行者”。
更为关键的是,华大智造“需求侧锁定”优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并逐渐形成坚不可摧的企业“护城河”。替代仅是当下,巨大的潜在生态价值才是华大智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