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首次!国药失速,华润、九州通利润下滑,流通“寡头”们自我“革命”进行时

随着4月底九州通发布了2024年年报,流通行业“五巨头”去年的成绩单至此全部公布完毕。按照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划分,国内排名TOP5的流通企业分别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和重药控股-中国医药联合体。通过梳理上述企业2024年财报,可看到以下几点趋势:
01“老大”国控上市以来营收、净利润均首次出现下滑,其中,昔日毛利较高的器械分销业务收入在终端需求结构变化下明显萎缩,集采影响下,行业增长天花板或已隐隐出现。
02除上海医药外,各家企业的利润均不同程度承压,同时行业竞争压力还在持续加大。
03各家企业都在努力从传统的药品分销跳出去,开辟新的业务,例如CSO、投资切入产业链上游等。
回顾过去几年,绵延的医药寒冬,让医药工业、药店零售、CXO等板块几乎是受到了无差别打击,历经周期波动后,消化和重新适应的节奏较慢。唯独流通业务一直“稳坐钓鱼台”,并且随着集采、反腐、两票制等政策的持续推进,还出现了“强者愈强”的趋势,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只不过,2024年头部流通企业们普遍承压业绩表现似乎在说明:老逻辑总有不灵的时候,即使体量再大、业务再稳,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
业绩普遍承压
4月25日,“老大”国药控股发布了2024财年年报,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845.08亿元,同比下降2.0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70.50亿元,同比下降22.14%。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药控股营收、净利自200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
营收、净利双下滑,主要与其器械分销收入下滑有关。据悉,2024年国控的器械分销收入约1179.15亿元,同比下降9.44%。由于器械业务占比不小(约30%),且部分器械类毛利率较高,受到耗材集采与合规压力等因素影响,板块业绩下降对整体财报表现都造成了一定压力。
“老二”上药的表现最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52.51亿元,同比增长5.75%;实现归母净利润45.53亿元,同比增长20.82%;扣非归母净利润40.65亿元,同比增长13.04%,处于各项指标全线增长的态势。
具体到分销业务上,上海医药也是以7.45%增速领跑一众对手。
排行第三的华润医药更早时候公布的财报显示,其2024年度总收益约2576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制药、医药分销、药品零售三大业务占比分别为16.1%、80.0%和3.9%。分销业务和零售业务分别实现了5.5%的增长。
不过,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33.5亿元,同比下降13.1%,反映出盈利能力依然受到了一定影响。负面影响点或许就在零售业务上:该板块毛利下降14.7%,报告期内业绩(利润)下降了26.3%。
来源:华润医药2024年度业绩报告
九州通去年营业收入为1518.1亿元,同比上升1.1%,变化不算大;归母净利润为25.1亿元,同比上升15.3%,看起来也不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九州通去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比下降7.5%。
梳理年报发现,报告期内扣非净利润下降的原因在于“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超过了7.6亿元,而上年同期仅5000余万元,关于这一差异,年报中并未解释具体情况。
处境最尴尬的是排行第五的重药控股。其日前发布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805.62亿元,同比增长0.55%;归母净利润为2.83亿元,同比下降56.7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02亿元,同比下降63.41%。
营收原地踏步,利润砍半,成绩本就堪忧,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差不多一周之前,重药控股发布公告披露:重庆证监局近日对该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因为公司2023年年报存在信息披露违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2023年年报疑有业绩数据不实的嫌疑。
于是行业难免有所疑虑:既然2023年的报告“有问题”,2024年是不是也一样?难道实际情况比报出来的还要更糟?
同属于通用技术集团旗下的中国医药表现也不佳,其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1.48亿元,同比下降12.04%;归母净利润为5.35亿元,同比下降48.91%,和重药控股一样净利润几近斩半。两者联合,目前看起来并没有起到“1+1>2”的效果。
综合看下来,结论是:流通巨头们的业绩,现在或多或少都面临挑战,唯有转型更快,承受的压力才相对较小。
求新局,思变局
进入2025年,流通巨头的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从以往的强调规模,进一步强调要成为医药全生态链服务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们都在基于自身不同的禀赋,以不同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01抓住机遇,发力“新业态”CSO。
02向工业延伸,布局医药工业业务,切入产业链上下游。
03通过资本市场盘活固定资产。
CSO几乎是所有玩家不约而同的选项之一,这也顺应了当下的“大势”:一方面,越来越多Biotech企业逐渐走过了研发周期,开始寻求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跨国药企在华或为了进一步聚焦创新,或为了应付集采和处方外流,急需将一些临近或已经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的销售业务“外包”出去。而拥有更完善的全国网络和资源优势的流通巨头们,自然是这一类业务最好的承接方。辉瑞与华润医药、BI与国药控股、赛诺菲与上药,都是近两年出现的典型合作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玩家中,九州通起步得较早,规模也相对较大,其CSO业务始于2002年,至2018年总代品牌推广事业群成立。2024年,总代品牌推广事业群品牌焕新,更名为“全擎健康”,当年九州通副董事长刘兆年表示,未来将着力发展新产品战略,打造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CSO业务正是第二曲线之一。
不过,目前九州通的CSO业务增长趋缓:2023年,该部分业务营收19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46.01%,超出其他业务板块。2024年,CSO销售规模为192.67亿元,不增反降。
而上海医药的CSO业务,近两年发展势头正猛,2024年,上海医药CSO业务服务规模达80亿元,同比增幅177%,合约产品数量达65个,与赛诺菲、拜耳等诸多跨国药企建立了深厚合作。
另外,华润医药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提到,公司已为辉瑞、阿斯利康、施贵宝、晖致、卫材等上游知名药企提供多元解决方案。除获得辉瑞肺癌、乳腺癌领域4个重磅产品全国商业化权益外,还与卫材中国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传统医疗、创新项目、患者管理、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度合作,并获得瑞典SOBI的2个罕见病领域孤儿药商业化权益,成功进入罕见病领域。
除CSO业务之外,流通巨头向产业链和金融领域的探索,以及向多品类延伸的动作均不少。
身为“五巨头”中唯一的民营企业,九州通,天然有着更为灵活的优势,今年以来,九州通作出的尝试也最多,平均每月就有一个“新动作”。
2月,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的汇添富九州通医药仓储物流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正式在上交所上市交易,开盘涨幅达到30%,触及涨停上限。九州通方面表示,公募REITs的发行上市将助力公司盘活医药仓储物流资产及配套设施,回笼权益性资金,促进公司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此外,公募REITs的发行将对公司财务指标产生积极影响,预计将增加公司2025年度净利润不超过7亿元。
3月,上海九州通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由九州通旗下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医疗器械业务也是九州通近年来重点发力的领域,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38.87亿元,OTC、医疗、服务及OEM等业务同步发展。
布局得最深的是医美业务。4月,九州通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拟出资6.73亿元取得重整后奥园美谷3.6亿股转增股票,进一步深入医美领域。
九州通是国内最早开始进行医美产品布局的龙头企业之一。2016年起,九州通及相关方已开始医美板块投资,通过“投资+BD”的方式,在玻尿酸、重组胶原蛋白、重组贻贝粘蛋白、Ⅲ类光电射频热玛吉、溶脂针等多个新兴医美领域进行了布局,先后投资了玻尿酸巨头爱美客和胶原蛋白领域的领军企业巨子生物,完成了相关赛道的卡位。
九州通切入医美赛道最大的底气,就是极强的网络和渠道覆盖能力。年报显示,2024年,九州通医美板块的合作医美服务机构达10560家,同比增长84.81%,整体医美服务机构网络覆盖率近60%。渠道依托下,九州通还打造了自有品牌“安迹”,目前主要聚焦于新型材料在面部护理领域的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巨头依据自身优势,选择与医疗端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比如华润医药顺应渠道下沉及处方外流趋势,为医院提供处方平台服务,年内承接主要互联网医院平台处方外流业务超人民币30亿元。2024年业绩报告期内获取北京市首张中西医结合互联网医院三类牌照,依托北京市健宫医院建设的自有互联网医疗平台北京润小医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营。
过去许多年,在业内人的眼中,流通行业一直是个“稳定”的板块,虽然利润率不高,但只要“不折腾”,靠吃老本也能活得不错。如今政策与形势都在快速变化,流通行业也不得不“折腾”了起来,被行业大潮推着一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