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读懂光峰科技增长逻辑的蜕变

五一节前,光峰科技公布了一季报。
我从光峰的一季报看出来一些门道:“光峰在上游实现了突破”,据业内的朋友说,是在激光器领域有了重大技术突破。
由此,我在想一个问题:
以往,光峰科技的增长曲线是车载业务。现在,光峰在上游的激光器有了突破,那么光峰科技的增长逻辑是不是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一季报背后,车载光学赛道被验证
从这份一季报来看,光峰科技的影院和专显业务还是很稳,车载业务作为增长曲线,还在继续兑现增长。
数据上,一季度车载业务营收增长到7,878万,增速来到64.03%,增速不错,接下来就看车载业务能增长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了。
一季报整个读下来,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光峰科技之前战略布局车载业务,现在都实现了。
数据是业务的一面镜子。
车载业务上的进展是能看得见的,2025年初以来,光峰获得国内外知名车企的三个高质量定点项目,以及上海车展上的亮相签约法雷奥,看来前几年在车载板块的战略布局已经陆续地转变为成果。
从获得车企定点到后来更多的国际大厂合作,再到开始向问界M8和2025款问界M9供应车规级激光投影巨幕系统。光峰科技的车载业务,走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认为,布局车载这个战略能兑现为增长,说明两件事儿:
- 能把战略兑现为业绩,是一种能力。
行业有确定性是前提,关键还是看企业能不能抓住机会,把战略布局兑现成业绩。
科技行业里,动不动就发新战略的企业很多,互联网科技行业更多。但实际上真正有战略能力和定力的企业其实不多,能坚持一个战略走完三到五年落地周期的,已经算是优秀企业了。而且能做到的一般都是巨头。
光峰科技这样的,敢于押注一个赛道,而且能把快速战略兑现成业绩的公司,不多见。
- 车载光学这个赛道是有很大增长空间。
根据乘联会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攀升至41.2%,距离突破50%不远了,到那时候市场认知会彻底改变。
五一期间去看新车,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很多车新款都取消了屏幕仪表盘,用上了更方便简洁的hud,这是个大趋势,也是车载光学的发力点之一。
当然,还有智能大灯、车内投影等组件,之前光峰科技签约法雷奥就是提前布局。不只是新能源,燃油车智能化的过程中,也同样会释放出新需求。
总之,整个供应链的受益也才刚刚开始。
当然,市场是挑剔的,对于这样的企业,也总会有更多要求。
比如,光峰科技车载业务未来到底能赚多少钱?新兴业务推进速度够不够快?比如光峰科技一直拖拖拉拉的AR业务能不能落地更快一些?
再比如,又搞业务扩张又加大研发,能不能平衡好成本?
这些问题,也许只能从以后的财报里找答案。
技术突破之后,增长逻辑换挡?
总的来看,市场有期望是好事儿。
光峰车载业务为什么会增长?战略为什么能兑现?
关键还是看怎么经营。
实际上,比起车载业务,我其实更在意那个激光器重大技术突破的闭源消息。这个消息透露出一点:光峰科技的增长逻辑换挡了。
科技企业,一旦技术有了突破,底层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做锂电池的企业,以前只是给数码产品做供应商,当技术突破后成本降到100 美元/kWh,就能大范围应用到电动汽车行业。
至此,电池厂商的底层增长的逻辑就变了。
今天宁德市值一万亿,不就是如此?
当然,也不能要求光峰科技像宁王那样市值万亿,那也不现实,但实际上,激光器应用的领域也相当多。
贝哲斯咨询的一份研报提到,车载之外,半导体激光器应用的领域还有医疗、光通信、工业切割等领域。
结合这些来看,眼下,激光器的突破,可能会带来几点变化。
- 首先是更多确定性。
不久前,《人民日报》发文,国产操作系统实现重大突破,国产替代的这条路,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
激光器也是一样。
有了重大技术突破,就为后续这一领域的国产替代打开了新的空间,我们今天有着全产业链,小到家电,大到飞机汽车,都经历了国产化进程,激光领域自然不会例外。这可能是眼下光峰科技的确定性之一。
2、更多的降本空间。
从以往的经验看,产业链上游的突破,往往会释放下游的成本和需求。比如7纳米芯片突破,10纳米芯片成本降低,然后呢?几乎一夜间所有的智能设备都用上了低成本的10纳米芯片。
上游的突破,意味着在中下游成本的降低,成本降下去了,自然会释放新的规模化需求。
光峰科技这些年加大研发的同时还在扩张业务,但对于产品和生产的成本控制能力薄弱是被关注的老问题了,激光器领域技术突破之后,能带来多少成本优化的空间,是个值得关注的点。
- 供应链安全。
当下的全球贸易环境,供应链安全显得更重要,现在这个关口,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强调供应安全,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于企业而言,掌握核心供应链的自主权,一是能打开国内市场增量,二是一旦上游激光器技术有了突破,其实也是给各行业激光器产品的供应安全兜底。
兜底这件事儿,比挣钱重要得多。
- 定制化带来的新增长。
整体来看,今天的激光器市场还是个增量市场。
还是看贝哲斯咨询行业报告中的数据:2024年全球和中国市场的规模分别是992.13亿元和420.37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达到12682.19亿元,CAGR高达52.91%。
这里面的增量细分下来,其实就是不同行业、不同的需求的增长。
激光器是个“标准化”产品,有几个通用的规格,但也有一些领域对激光器产品参数要求不同。
所以,在性能和成本的平衡上,难免会出现失调,比如某个家用投影机需要的激光器性能参数是1.7,但是对方只有1.5.或者2.0的。 用1.5的性能不足,用2.0的性能过剩,也造成成本浪费。现在你自己生产了。你可以大量生产1.7的。等于节约成本了。
类似新能源一哥比亚迪,核心部件都是自研自产,手随心动,自然就能成为高手。
光峰将来的产品,在性能和成本上能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外部企业自然也有这种需求,所以理论上光峰科技还有很多增长空间。
以上的变化,都是有利的变化,还有一个关键的变化在于,底层技术、产品的突破,往往会带动新的品类增长。
还是拿芯片举例,以前5纳米突破了芯片能耗大大降低,于是智能穿戴设备就火了。
于光峰科技而言,上游激光器的突破,就好比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产品的应用领域更广了。
比如机器人、雕刻、AI、光通信、医疗、切割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行业,当这些行业的需求逐渐被挖掘出来,业务增长潜力就能继续兑现。
比如,技术、产业能力的复用,有机会进一步把原来的研发成本进一步平摊掉,现有产品成本更低,对利润率、产品市场竞争力都有帮助。
一旦形成“研发-销售-扩大份额-研发”的正向循环,解决成本问题,可能只是个时间问题。
技术、产业能力的复用也会带来一个结果,各业务协同效应会更明显。
“多生孩子好打架”是个最朴素不过的逻辑,也是很多巨头的打法。比如阿里、腾讯,业务遍布不同领域,然后协同降本。
品类越多开拓的市场越多,这个效应就越明显。
在互联网领域这点已经被验证了,理论如此,能不能在半导体激光领域落地,就看后续光峰的业绩能不能给出验证了。
最后,换挡也好增长也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长坡厚雪终究需要时间来验证。当下外部形势风云变幻,我们还是多一点信心和耐心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