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想智能体,小马拉大车?

缺乏天然流量池
撰文/陈邓新
编辑/李 季
排版/Annalee
押注AI的联想,又有了新动作。
日前,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正式发布了超级智能体矩阵,涉及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联想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联想城市超级智能体及新一代联想推理加速引擎等产品。
这意味着,智能体成为联想的关键抓手。
近一年多来,智能体是AI应用最主流形态,这个观念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大大小小的玩家纷纷与之加码,联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过,在这场AI竞逐中,联想的“老毛病”似乎再次浮出水面。
拼的终究还是生态
“超级智能体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下一个引爆点。”
在联想看来,随着端侧AI能力的提升,以及跨设备跨生态的端边云协同,智能体将进化为超级智能体。
联想心中的超级智能体,是具备感知与交互、认知与决策、自主与演进这三大核心功能特征的智能体。
感知与交互:通过文本、语音、手势、眼动追踪等多模态协同,智能体可实时捕捉用户状态与环境信息,跨终端实现对用户意图的精准解读和响应。
认知与决策:通过知识积累、经验反思、实时学习和高效反馈,智能体挖掘事件和情景背后的逻辑关系,准确理解复杂意图,并能举一反三,把一个场景中的学习结果迁移到其他场景中。
自主与演进:结合用户意图和先验知识,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并派发给相应的领域智能体,然后自主编排执行顺序,规划执行步骤,基于智能体互联协议调用跨生态工具来主动执行任务,并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演进和升级。
在发布会上,联想还发布了四款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智能终端设备:AI元启版moto razr折叠屏手机、AI元启版Yoga平板、全球首款卷轴屏AI PC ThinkBook、3D拯救者。
眼下,智能体可谓AI赛道的“香饽饽”。
百度推出超级智能体心响,字节跳动开启超级智能体扣子空间的内测,阿里巴巴通过夸克与钉钉打造智能体矩阵……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超级智能体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下一个引爆点,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个人和企业的‘认知操作系统’。它是个人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需求与问题的总入口,令出即行”。
不难看出,智能体正在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此背景下,联想加入围猎智能体之战,也就不难理解了:渴望借助智能体提升智能设备的含金量,从而带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的销量,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Markets&Market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体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2030年有望增长至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8%。
智能体是AI应用最主流形态
问题在于,想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李彦宏曾表示:“随着基础模型的日益强大,开发应用也越来越简单,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智能体,只要用‘人话’把工作流说清楚,再配以专有知识库,即可做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智能体,比‘互联网时代制作一个网页’还简单。”
通俗易懂地说,智能体的门槛很低。
低门槛之下,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智能体自然会批量出现:以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为例,进行智能旅行规划时,可以完成酒店预订、行程安排等一系列复杂任务,这与心响、Manus等大同小异。
如此一来,考验着联想的生态底蕴。
天禧智能体架构图
可惜的是,生态比拼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拿手好戏,而非联想的强项,如何吸引用户与沉淀用户,将成为联想智能体绕不开的一个难题。
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为了寻找大家AI时代的‘抖音’与‘微信’,联想与互联网巨头的AI业务出现了功能重叠,如若没有颠覆性创新的话,或沦为技术层面的自我感动。”
一言以蔽之,联想缺乏天然流量池。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巨头在积极打造智能体平台,意图掌握智能体的入口,并打通开发、分发、变现的链路,谋求占领大众的心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景中如影相随,进而重塑千行百业。
这个打法,联想难以比拟。
事实上,联想早在2017年就切入AI赛道,持续投入八年之久,耗资颇为不菲,却并未跻身赛道的第一梯队,在这场AI大战中也没有站到舞台的中央。
关于此,“青澄财经”表示:“回顾联想的变革,虎头蛇尾一直是联想的常态,这种‘口号很响,动作没有’的行为源于联想的惯性增长——在PC时代,联想的发展策略始终是规模即实力,通过渠道、并购等方式,坐上了全球PC老大的宝座,因此重视营销,忽视技术研发,被大众戏称为‘组装厂’。”
基本盘面临“围猎”
实际上,联想的智能设备业务,无论是芯片等硬件,还是操作系统等软件,多年以来都依赖合作伙伴,处于产业链的末梢,虽然拥有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却没有掌握产业链的核心话语权。
联想的AI能力,也不例外。
“解码Decode”表示:“联想此前高调亮相的‘AI Twin’,其实是与微软联合打造的;联想能够运行端侧AI,本质也是因为英特尔推出了Meteor Lake。也就是说,无论是底层算力芯片还是上层软件应用,联想都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如此一来,大而不强成为联想的真实写照。
以PC市场为例,联想2024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但高端市场依然一言难尽:IDC数据显示,单价1000美元以上的PC市场中,苹果以37%的份额居首,戴尔占28%,联想仅占15%;消费者调研显示,仅有12%的用户认为联想代表“高端创新”,而苹果的这一比例高达68%。
之所以如此,与“贸工技”的后遗症有莫大的关系。
早年间,联想有一个“贸工技”与“技工贸”的大讨论,最终“贸工技”胜出,成为联想的思想钢印,这之后联想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也在努力补救。
毕竟,“贸工技”打法的优势是起步阶段发展较快,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即可不断做大,形成规模效应;劣势是后期冲高较难。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联想“重营销、轻研发”的势态并没有彻底扭转。
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联想集团的销售及分销成本为191亿元,行政费用为151.6亿元,研发费用为118.2亿元,研发成本仅为销售及分销成本的61.88%,为行政费用的77.97%。
图源:同花顺
换而言之,营销驱动依然是联想的底色。
一名金融人士告诉锌刻度:“联想长期称霸PC市场,但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并不太高,近年来在自研芯片、自研智能终端系统上虽然有所发力,成效还有待验证。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企业碰到天花板之后,容易萌生多元化的念头,路径依赖之下可以在其他市场的中低端打转,远比在价值链上跃来得简单,联想也未例外。”
不过,多元化并没有带飞联想。
以手机为例,联想曾经是“中华酷联”的一员,也是国产手机的“带头大哥”,一度与国际头部手机品牌分庭抗礼,但最终在国内走向了边缘化,沦为“other”。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联想手机的打法没有跟上时代,早年是深度绑定运营商,后来又过度依赖传统渠道,没有赶上互联网销售大潮以及深耕品牌专卖店。”
与之对应的是,华为、小米等不断冲高,挑战苹果的霸主地位。
央视《经济半小时》曾报道,消费者在线下排队抢购小米和华为的手机,现场人满为患,大家有序排队画面和谐,而这样的场景曾经只有在苹果门店才能看到。
图源:Canalys
需要注意的是,联想虽然在国内率先切入AI PC赛道,却并不能高枕无忧。
2024年以来,AI PC一跃成为联想的核心战略,被视为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因而集中了大量资源,成为AI PC赛道的领头羊。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Luca Rossi前不久表示:“我们预计AI PC的普及率,将在未来2~3年内达到40%~50%,甚至高达80%。”
于是乎,硬科技厂商不约而同地抢滩AI PC。
苹果发布了首款AI PC产品M3 MacBook Air、小米发布了首款AI PC产品REDMI Book Pro 2025、荣耀发布首款AI PC产品MagicBook Pro 16……
值得一提的是,鸿蒙PC已正式亮相。
公开资料显示,鸿蒙PC采用“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的打法,内核层全栈自主研发,是一款不折不扣的AI PC产品。
“凤凰网科技”表示:“鸿蒙AI是端云协同的AI,云侧盘古大模型融合三方大模型,端侧大模型轻量化设计实现本地化智能。鸿蒙AI是开放且包容的AI,让第三方应用能够本地化部署AI功能,如悟空图像、万兴喵影等应用,让用户无需联网也能体验丰富的AI功能。”
由此一来,联想面临被“围猎”的势态。
总而言之,All in AI的联想渴望借助超级智能体,在PC新一轮更新周期中抢占先机,并从手机AI化中分一杯羹,联想的“智能体+终端”打法能否如愿,还需要继续观察。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联想需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