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元戎启行,还在黎明前夜

访客 2025-05-14 20:44:18 44127
元戎启行,还在黎明前夜摘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小明编辑 | 冯羽美编 | 邢静审核 | 颂文随着监管的就位,智能辅助驾驶的故事还在继续。...

元戎启行,还在黎明前夜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小明

编辑 | 冯羽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随着监管的就位,智能辅助驾驶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汽车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中,身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们更能深刻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尤其是对于身处于商业化关键时刻的企业,譬如元戎启行。

这家2019年在深圳成立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去年推出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端到端智能驾驶平台DeepRoute IO,并与长城汽车和smart等车企达成了合作。

2024年,元戎启行取代长城汽车内部孵化的智驾方案提供商毫末智行,成为新款魏牌蓝山的智驾供应商。并且在2024年末,成功拿下由长城汽车独家投资的1亿美元的C轮融资。

成立六年的元戎启行,等来了那个“懂”它的人。

在长城汽车之前,元戎启行尽管一直活跃在智驾技术赛道中,但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产品,直到魏牌蓝山的出现。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但也仅仅如此。截至目前,元戎启行仅有的商业化落地产品,其量产规模不足十万辆,远不如如今业内头部的“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四家头部企业)。

此前,在拿到1亿美元融资时,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曾表示,这笔融资将用于夯实国内量产项目,拓展海外业务,同时为探索Robotaxi商业化运营和布局VLA模型等前沿技术提供资金支撑。

在技术领域,确实如周光所说,元戎启行做到了领先,但在市场化方面,却难掩失意。无论是技术验证还是商业化前景,规模化都是绕不过的坎。在这场关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游戏中,元戎启行,或许还在黎明前的黑夜中。

1、不坚定的Robotaxi拥护者

从始至终,元戎启行的创业之路,都带有着强烈的技术属性。

2019年,周光和合伙人创立元戎启行之时,国内的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拐点:市场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少创业公司面临破产、资本开始降温,关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和讨论,也进入到了深水区。

如何选择技术路线和商业化路径,是摆在周光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周光选择的是技术路线实施更长的L4赛道,而后再降级至量产能力更强的L2赛道。

这也符合周光本人的“人设”——自小被称作天才少年的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前往美国深造,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是业内最早一批专研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

学成之后,周光就加入了当时的自动驾驶“黄埔军校”百度美国研究院自动驾驶事业部,正式进入到自动驾驶行业。

早期的从业经历以及浓厚的技术背景,塑造了周光鲜明的技术型人格。

「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记者翻阅元戎启行官方公众号内早期的公司介绍,L4级自动驾驶的研发与应用才是公司主要的业务方向。

(图 / 元戎启行DeepRoute官方微信公众号)

从2019年2月公司成立开始,元戎启行就一直致力于Robotaxi的道路测试与研发之中,并与东风汽车和曹操出行在全国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和试运营的工作。

在自动驾驶玩家最初的想象中,Robotaxi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商业化路径和方案,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本身就是生产资料,可以直接产生价值。但是在近几年的市场验证中,即便抛开规模化不谈,国内的车路协同建设以及法规,也严格划定着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前景。

并不清晰的商业化前景,让如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Robotaxi玩家在进行技术探索的同时,纷纷将智驾方案降级,寻找更直接的商业化路径。

这也包括元戎启行。

2023年,元戎启行推出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量产产品,并且成为行业较早实践“端到端”技术路线的企业。

这在业内能称得上是大胆的选择。

但团队也需要为大胆买单。从2020年开始布局无图方案,到2023年正式发布去高精地图的智驾方案,元戎启行在这三年间几乎没有落地的前装定点方案和量产经验。

这种“不计后果”的商业方案,理论上并不利于一家公司的长期成长。

尤其是今年年初智驾平权口号愈加响亮,从比亚迪、吉利到行业内大部分头部企业,都加入到了全民智驾的狂欢之中。而这在造就智能辅助驾驶方案需求的同时,更要求智驾方案提供商以中端乃至更低的价格,提供高级别的智驾体验。

一位从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工程师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透露,只有在真正的落地量产车型上,才能实现所谓的技术路线的价值。“模型的迭代、更多特殊场景以及上车后的数据积累,在现阶段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参考意义。”

2、能上车or真正上车

事实上,从技术路线来讲,元戎启行的优势并不小,其在早几年前就率先提出了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并将所有感知放在一个大模型中。

这实际上算是“端到端”大模型将感知、规划与控制模块融合的前哨动作。

(图 / 元戎启行DeepRoute官方微信公众号)

彼时的元戎启行坚信,只有“端到端”才是真“无图”,而没有“无图”也就没有“端到端”,也只有“端到端”+“无图”才能更快实现全域覆盖落地,全国都能开。

技术方案的实施很快,据悉,2023年初,元戎启行就开始启动布局“端到端”模型,8月即完成了“端到端”模型的道路测试。

行业人士也并不否认周光带领下元戎启行的前进速度:一定程度上,元戎启行对于技术路径的预判,提前踩中了行业的风口。

但对于智能驾驶来说,方案的落地距离上车还有很远的距离。理论上具备能上车的条件,并不意味着获得市场的认可。价格、品牌信赖、合作程度等因素,都影响着最终量产与否以及速度。

随着无图NOA高阶辅助驾驶方案落地,元戎启行是业内第三家实现该方案量产的供应商。

2024年8月,搭载元戎启行“端到端”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长城魏牌蓝山上市。这款车型的上市,在2024年末,将元戎启行送上了四季度城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市场的前列,拿下了15%的市场份额。

(图 / 长城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

苦等一年,元戎启行并没有如外界期待般实现定点的爆发。这也印证着能上车与真正上车之间的鸿沟。

细究背后的原因,原本的城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市场,已经被更为头部的供应商瓜分殆尽:大部分的主机厂,早已和华为、Momenta等企业达成了合作。

包括元戎启行如愿拿下的长城定点,也是由于长城汽车内部孵化的毫末智行没有达到预期。对于一家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元戎启行的合作伙伴,确实略逊一筹。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身处第二梯队的元戎启行,并非业内的首选。在它之前,华为已经通过深度绑定的方式,与众多车企达成合作。除了华为外,Momenta几乎是众多车企的首选,所以元戎启行几乎很难拿到定点。

3、1亿美元救命钱,能挺多久

如今的元戎启行,仍然走在专研技术的道路上。

自2024年9月宣布开发下一代辅助驾驶技术VLA以后,元戎启行成为国内第一批投入VLA研发的辅助驾驶供应商。

VLA最早来源于机器人领域。所谓VLA模型,实际上是融合了视觉感知、语义理解与动作决策,通过多模态信息交互处理,实现对复杂场景的语义解析与行为规划;同时支持激光雷达/纯视觉辅助驾驶方案,适配多种计算平台。

(图 / 元戎启行DeepRoute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元戎启行看来,VLA模型具备了对于复杂空间、语言、行为的理解能力,能够将辅助驾驶的体验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这或许将是元戎启行又一次走在行业前列的选择。

在此前的上海车展期间,元戎启行还宣布了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的合作,将联合车企共同打造下一代AI汽车。而火山引擎所带来的算力支持,也将成为元戎启行提升算力、加速VLA模型迭代的关键。

而在元戎启行还在不遗余力坚持技术梦想之时,业界也有观点认为元戎启行过于执着于技术,而忽略成本与落地方案的达成。“毕竟智能驾驶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业内人士表示。

此前,创始人周光也曾对此回应称元戎启行不是不在乎性价比,而是要在正确的技术演进道路上去降本。

去年,在合作伙伴长城的支持下,元戎启行在融资寒冬中,拿到了1亿美元的战略融资。这笔资金,足够支撑起这家企业短时间的研发和人员成本,元戎启行更有底气了。

但是作为一家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技术领先程度如何,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拿到更多的定点和量产规模。对于智驾这一产业而言,商业化的路径已经相当明确:打造更多的车型,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一个行业共识是,主机厂对待智能辅助驾驶投入更多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对于智驾方案的选择倾向于多条腿走路,同时拥有多家合作伙伴。

据报道,按照规划,元戎启行将在今年有超五款搭载VLA模型的AI汽车量产,十款定点车型还在推进之中。

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元戎启行如今最需要的,是一个足以破圈的爆款。但爆款能否诞生,元戎启行能靠1亿美元资金坚持多久,都是未知数。

*注:文中题图来自元戎启行DeepRoute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