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骗了中间人有责任吗?
关于被骗问题,中间人是否承担责任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中间人明知是骗局仍参与并从中获利,应承担相应责任,若中间人只是被利用并不知情,则无需承担责任,判断中间人是否有责任需结合具体情境、法律规定等因素综合考虑,被骗时中间人的责任需视情况而定,涉及中间人是否知情、是否参与骗局等因素,具体情况需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综合判断。
被骗了中间人有责任吗?
1. 民事责任层面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若中间人故意隐瞒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情况,导致委托人陷入错误认识并遭受损失,构成欺诈行为,委托人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索赔。
《民法典》第154条进一步明确,若中间人与一方恶意串通,损害另一方合法权益,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 刑事责任层面
依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构成要件,若中间人明知诈骗行为仍提供帮助(如传递虚假信息、协助转移财物),可能构成诈骗罪共犯。
2024年最高法《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中间人若收取"介绍费""好处费"等异常报酬,且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可推定其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3. 责任认定关键
主观状态:需证明中间人"明知"或"应知"诈骗行为存在;
行为关联性:中间人行为是否直接促成诈骗结果发生。
中间人赚取差价要承担责任吗?
1. 合法差价情形
《民法典》第961条承认中介合同法律效力,中间人可通过提供信息、撮合交易赚取合理报酬,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差价金额与提供的服务成本、市场行情相符;
交易双方明确知晓中间人存在及差价构成;
不存在虚构成本、隐瞒真实交易价格等欺诈行为。
2. 非法差价情形
若中间人通过以下手段牟利,可能构成民事欺诈或刑事犯罪:
民事违法:虚构交易成本、隐瞒实际利润,导致委托人误以为差价系必要支出(《民法典》第148条);
刑事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增差价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达到3000元以上即可能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行政违法:未取得中介资质擅自从事需许可的中介服务,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3. 特殊领域规制
在金融、房地产等特殊行业,中间人赚取差价需遵守额外规范。如《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规定,房地产中介机构需明码标价,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