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当得利与诈骗罪的区别及量刑标准

访客 2025-08-13 10:03:39 29995
不当得利与诈骗罪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概念,不当得利指的是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而诈骗罪则是以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在量刑标准上,不当得利通常涉及民事责任,需返还所得利益,而诈骗罪则涉及刑事责任,根据诈骗金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进行量刑,两者在法律处理上有所不同,需明确区分。

一、不当得利与诈骗罪有什么区别怎么判

不当得利与诈骗罪存在明显区别,在判定上也有所不同:

区别方面:

一是主观意图不同。不当得利中,受益人取得利益时主观上一般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往往是由于客观情况导致其在无合法依据下取得利益;而诈骗罪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并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来骗取财物。

二是行为方式不同。不当得利通常是一种被动受益的状态;诈骗罪则是行为人积极主动地实施欺诈行为。

判定方面:

对于不当得利,受损人可要求得利人返还不当利益,若得利人拒不返还,受损人可向法院起诉。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令得利人返还所获利益,包括原物及孳息等。

对于诈骗罪,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不当得利与诈骗罪有什么区别

不当得利与诈骗罪存在多方面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情形。例如,因银行系统故障,多给了账户一笔钱。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虚构项目骗他人投资。

二是主观方面不同。不当得利的受益人主观上不一定有获取不当利益的故意,可能是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利益。而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并且通过欺骗手段积极追求这一结果。

三是行为方式不同。不当得利一般是由于事件或行为人的疏忽等原因,导致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不存在欺骗行为。而诈骗罪则是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

四是法律后果不同。不当得利主要是民事责任,需返还不当利益。诈骗罪则是刑事责任,要受到刑事处罚。

三、不当得利与诈骗罪的区别在哪

不当得利与诈骗罪存在多方面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情形。例如甲误将款项打入乙的账户,乙构成不当得利。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丙虚构项目骗丁投资。

二是主观方面不同。不当得利的受益人主观上不一定有获取利益的故意,可能是因疏忽、误解等原因获得利益。而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并且通过欺骗手段积极追求这一结果。

三是客观行为不同。不当得利主要是由于一方获利没有合法根据,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行为。而诈骗罪的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积极欺骗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四是法律后果不同。不当得利是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承担返还不当利益的民事责任。诈骗罪是刑事犯罪,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

以上是关于不当得利与诈骗罪有什么区别怎么判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