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揭晓!2024跨国药械/全球中国竞争力榜单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已成常态、全球贸易博弈不断升级、中国大健康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作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大健康企业该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破局突围,从而赢得未来?
答案无疑是“中国原创”。
2024年,可视为大健康行业泡沫出清后的价值重估之年;全行业在政策调整与市场洗牌中承压前行,“企业韧性”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大健康行业将迈向全球融合新态势;MNC和本土企业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原创力量与全球产业链深度链接,在竞合格局中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发展范式。
在此背景下,医趋势联合Med+研究院连续第二年发布“2024大健康跨国企业中国竞争力榜单”,连续第三年发布“2024全球中国企业竞争力榜单”。
历时6个月,Med+研究院通过数据量化分析、案头定性研究、专家调研访谈等形式,将“2024大健康跨国企业中国竞争力榜单”核心能力归结为:营收、管线、人才、商业拓展四大维度的数十个指标;对标行业真正价值,发现、鼓励真正致力于中国创新和拓展医疗可及性的大健康企业。
其中,中国营收、中国管线维度权重占比最高,榜单特别将营收细分为营收规模、营收占比、营收增速等重要指标;管线作为支撑企业营收的底层逻辑,榜单特别关注企业中国获批数量、国产占比等指标;
“2024全球中国企业竞争力榜单”的核心价值归结为全球创新竞争力、全球商业化竞争力的双向评估;覆盖创新管线、人才、研发资金投入以及本土、海外营收五大维度的数十个指标。
随着大健康行业全面迈入全新的全球竞合阶段,行业内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合作格局已呈现深度融合态势。鉴于此,本次榜单发布将打破以往分开发布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榜单的模式,首次将两类榜单合并呈现,以更精准地反映大健康行业在全球竞合背景下的发展全貌。
谁在引领中国大健康市场?谁在定义全球舞台“中国力量”?榜单为你揭晓。
01
2024大健康跨国企业中国竞争力榜单
跨国企业“深耕中国”新逻辑
***统计时间(2020-2024),创新药仅统计I、II类,医疗器械仅统计III类;西门子医疗包含瓦里安业务(下同)
2024跨国制药企业中国竞争力榜单TOP10:
总体来看,虽然阿斯利康在2024承压依然守住榜首之位;而诺华、默沙东、诺和诺德、礼来的排名经历了显著变动。
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营收和商业拓展均位列第1,管线排名第2,因此依然占据领先地位。
诺华跃升至第2名;在中国市场,营收排名第2,管线排名第1。
默沙东的排名下滑1位至第3;营收减少是其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管线排名仅为第6。
诺和诺德和礼来均提升了两个名次,分别位列第7和第8。
这一排名变动背后的逻辑依旧是产品的重要性。在制药行业,曾经的“药王”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免疫类产品(如O药、K药)占据主导地位,而如今减重药物正成为市场新的焦点。因此,拥有重磅减重药物产品的诺和诺德和礼来,在榜单上的排名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由于管线表现受限导致营收下降,例如默沙东的排名有所下降,而随着专利到期,未来数据将进一步揭示这一趋势。
2024跨国医疗企业中国竞争力榜单TOP10:
总体来看,除了GE医疗守住第一,有两家新晋入榜且并列的公司值得关注。
GE医疗虽然业绩承压但依然保持第1;依赖于前瞻国产化布局,其在管线(包括三类证数量、国产占比)和拓展维度都排名第1。
强生医疗科技排名第2;中国市场多年来的积淀,使其在营收、人才维度排名第1。
西门子医疗上升1位至第3;其在营收、管线维度都位列第3。
两家新晋入榜公司;一家是专注于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直观复星,另一家则是眼科领域的爱尔康。
直观复星作为一家合资公司,其母公司直观在全球手术机器人领域去年表现卓越,业绩持续飙升,这也是合资公司首次跻身我们的榜单。
爱尔康的成功则归功于集采(VBP),尽管集采对一些企业造成了影响,但爱尔康在挑战中把握住了机遇,通过集采在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得到扩大,整体增长和各方面表现均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4大健康MNC营收、管线单项榜单:
营收、管线这两大维度代表了大健康跨国企业的当前成绩,因此特别为表现突出的企业设立单项奖。
营收维度里的营收增速,体现了企业进步幅度,呈现趋势走向;营收占比,反应了中国市场对于跨国集团整体业绩的贡献程度。
管线维度里的创新产品上市数量、国产化率等,这些都是跨国企业业绩潜力。
2024年度中国营收增长No.1:
诺华以+19%的增幅占据制药第一,TOP10跨国药企平均增幅为5%。
波士顿科学以+18%的增幅占据医疗第一,TOP10医疗企业平均增幅为1%。
2024年度中国营收占比No.1:
阿斯利康以12%占据制药第一,TOP10跨国药企平均为7%。
罗氏诊断以17%占据医疗第一,TOP10医疗企业平均为9%。
2020-2024年中国管线获批数量No.1:
诺华以19款新药中国上市占据制药第一,TOP10跨国药企平均仅为13款。
美敦力以82款三类证中国上市数量占据医疗第一,TOP10医疗企业平均为54款。
单项榜单,除了诺华取代默沙东成为药企增速第一,其余无变化。
从TOP10 MNC药企营收规模来看,阿斯利康、默沙东、诺华排前三。
从TOP10 MNC医疗器械企业营收规模来看,强生医疗科技、罗氏诊断、西门子医疗排前三。
2024年,几乎对于所有MNC药企和医疗企业都非常艰难,也体现全球前十大企业在中国的营收占比均下降2%左右。
管线中包含两个关键逻辑:中国上市产品总数以及器械境内三类证获批占比。
从TOP10 MNC药企获批数量来看,诺华、阿斯利康、罗氏制药排前三。
从TOP10 MNC医疗器械企业获批数量来看,美敦力、GE医疗、强生医疗科技排前三。
从TOP10 MNC医疗器械企业三类证境内获批占比来看,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碧迪排前四。国产上市占比作为核心衡量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本土化深度;因此,以上四家公司是国产化最深入的器械MNC。
综合来看,GE医疗在三类证获批数量和国产占比都位列前三。
分领域来看:医学影像设备领域,GE 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GPS)依托成熟的本地化生产布局,国产三类证占比均突破60%;高值耗材领域,碧迪在国产三类证占比上相对领先,但在华上市产品总数仍需加强。
在过去3-5年,大健康行业持续围绕“全面国产化”展开讨论。然而当下,我们已站在发展逻辑转换的关键节点 ——单一“全面国产化”已渐趋普及之际,亟需以“中国原创”成为新的标杆。
对于MNC大健康企业而言,旧模式已见顶下行。与此同时,国产化进程也步入红海。未来,唯有赋能中国本土创新生态,在中国市场开展更多赋能行动,或是深耕核心技术与产业链纵深,方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穿越下一个周期。
02
2024全球中国企业竞争力榜单
全球化突围,从BD到拥抱全球首创
过去一年,中国创新药企发展高度依赖重磅BD交易,中国原创的崛起已成为全球创新交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在榜单中亦清晰可辨,无论是新晋上榜的科伦博泰,还是亚盛医药近70%的海外营收占比,均是来自于BD领域的收获。
尽管地缘政治博弈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这些中国公司必须如DeepSeek般,以全球首创者之姿站上国际舞台,而非局限于成为单纯的贸易型企业。
2024年新生代药企竞争力榜单TOP10:
相较于去年,今年的榜单显示出了显著的变化;2024年,创新药企在中国的营收增长普遍表现良好。然而,一些上游企业却遭遇了海外营收的下降,例如信达生物、荣昌生物、君实生物和康方生物。
百济神州创新指数(73.4),商业化指数高达(93.7),综合评分(167.2),无论单项还是综合都仍然位居第一;
信达生物创新指数(54.2)居第三,加上排名第二的商业化指数(58.5),综合评分(112.7)上升至第二;
康方生物以综合评分(106.5)位列第三,虽然其创新指数高达(69)仅次于百济神州;但没有BD高收入,2024年其海外营收下滑近92%导致名次下降。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创新药输出国,以及初步形成全球重要的创新全价值链生态;License out也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以本次新上榜的科伦博泰为例,就在2024与默沙东达成多项ADC药物授权协议。包括,默沙东以3750万美元首付款获科伦博泰双抗ADC药物SKB571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该药物通过双抗设计提升靶向性。
2024年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TOP10:
相比创新药企,器械榜单上游较稳定,头部格局变化不大。
迈瑞医疗创新指数(75.3),商业化指数(79),综合评分(154.4),整体实力依然坚挺;
微创医疗创新指数(85.4),商业化指数(52.6),综合评分(138),近两年其创新指数攀升迅速,但营收仍然需要加码;
联影医疗创新指数(77.2)居第三,商业化指数(56),综合评分(133.2)位列第三;各维度都较为均衡。
值得关注的是,两家企业首次上榜:开立医疗作为医疗设备领域少数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获批产品的企业,2024 年再度迎来多款创新产品落地,涵盖超声、内镜及心血管介入等领域;南微医学则凭借海外业务的强劲表现突围,其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0.44%,占比已接近50%,成为国际化布局的亮眼样本。
本土企业的评估包含两大最核心维度:创新逻辑与商业化逻辑。鉴于此,将围绕这两大维度展开综合评估与排序,以立体化呈现企业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从新生代药企全球创新竞争力指数来看:百济神州、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前三。其中在权重最大的管线维度,康方生物排第一。
具体来看:
管线维度 TOP3 :康方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
人才维度 TOP3 :百济神州、亚盛医药、科伦博泰。
资金维度 TOP3 :百济神州、荣昌生物、亚盛医药。
在创新领域,康方生物与百济神州无疑是中国创新药企的领航者。截至2025年5月,康方生物已有两款First-in-Class(FIC)新药上市(其中包括一款Best-in-Class(BIC)药物依沃西单抗),并且在2025年实现了海外商业化的重要突破,PD-1单抗药物派安普利单抗成为其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新药。
而百济神州,拥有两款在美国市场商业化的重量级产品(其中泽布替尼为BIC,也是其首个“十亿美元分子”),同时还有多款FIC、BIC新药正处于临床后期阶段。
此外,从资金投入效率维度评估,康方生物位居首位;尽管其资金维度仅列第8,而获得了整体排名第二的创新高度。
从新生代药企全球商业化竞争力指数来看: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前三。其中,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凭借产品销售实现海外营收高占比和可持续性“造血”。
具体来看:
本土商业化维度TOP3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
海外商业化维度TOP3 :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科伦博泰。其中,科伦博泰主要是BD营收。
百济神州在本土和海外的商业化实力均排第一。
从医疗器械企业全球创新竞争力指数来看:微创医疗(第一)、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前三。
具体来看:
管线维度 TOP3 :微创医疗、联影医疗、迈瑞医疗。
人才维度 TOP3 :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安图生物。
资金维度 TOP3 :迈瑞医疗、微创医疗、联影医疗。
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一如既往在三大维度都领先。
而从创新效率来看,迈瑞在前三名中相对较低。迈瑞医疗之所以当前股价受限,源于其依赖营销的发展模式已触及瓶颈,需在管线方面强化。
可见,在科技型产业中,无论汽车、手机等均需凭借产品硬实力与营销并重,医疗器械领域亦然,因此迈瑞必须推进转型,以对标全球高度的创新产品逻辑直面挑战。
此外,尽管微创医疗在商业模式上存在一些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在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从医疗器械企业全球商业化竞争力指数来看:迈瑞医疗、威高股份、联影医疗前三。
具体来看:
本土商业化维度TOP3 :迈瑞医疗、威高股份、联影医疗。
海外商业化维度TOP3 :迈瑞医疗、微创医疗、威高股份。
迈瑞医疗在本土和海外的商业化实力均排第一。
03
中国大健康市场“全景图”
MNC与本土企业开启竞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与制药企业陆续登陆中国市场,拉开在华业务早期布局的序幕。历经四十余年发展至今,中国大健康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本土市场已构建起自主技术路径并稳步提升市场份额,与跨国企业共同形成多元竞合的产业新生态。
*** 汇率:1人民币 ≈ 0.1387美元(下同)
从2024年中国制药市场营收规模整体来看,阿斯利康、默沙东、诺华位列前三。
*** 上图,本土企业仅纳入创新制药上市企业;若按2024恒瑞医药营收来看其位列第四。
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规模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前十大跨国药企中国区营收合计超2500亿元。作为创新药企领头羊的百济神州,在中国的规模大约只有阿斯利康的五分之一。
对中国创新药企来说,国内与海外的营收并驾齐驱,特别是海外营收,成为创新药企头部梯队近半数企业的主要推动力。
在医疗器械市场,从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营收规模来看,强生医疗科技、迈瑞医疗、罗氏诊断位列前三。
整体来看,跨国医疗企业规模依然高于头部中国本土医疗企业。前十大跨国医疗企业中国区营收合计超1500亿元。迈瑞医疗以94分成为本土医疗企业龙头,且规模已与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并驾齐驱。
纵观市场,领先跨国企业多为本土化深耕的先驱,而头部中国企业则是全球化探索的先锋。面向未来,谁能率先精准锚定“中国原创”内核,或成为穿越下一个产业周期的关键解。
站在2025年的历时节点上,大健康产业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市场份额”的零和游戏。
对外企而言,中国原创仍是破局必答题;对民企而言,全球化依旧是发展必答题。虽路径各异,但终将同归产业价值提升的核心命题。
跨国公司已经证明,深度本土化策略并非妥协之举,而是激发创新的“第二曲线”;而本土企业也证实,全球化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用中国的智慧重新定义行业规则。
“中国原创,全球链接”正成为当下及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主旋律。而这种原创精神的落地生根,需要外资企业与国内民营企业的深度协同,以实现市场边界的实质性突破。
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动力在于竞合创新 —— 既包含行业内部竞争者的协同破局,更需要全球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力量的有机融合,在开放协作中构筑更具韧性的产业创新生态。
作为大健康产业持续推动者,医趋势也必将躬身入局,推动“中国原创”这一可见的时代大趋势在中国及全球发芽,生长,虽难且行!